――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过程中,加强社会管理,首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管理规律。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我国社会管理的目标。可以说,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团结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它源于社会理想,并为社会理想服务。“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共同的社会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推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共同理想,决定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体现,而且有着确定的内涵和具体的实施规划。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模式是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为实现社会稳定、秩序、和谐与进步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系统思想。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一枝独秀”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过时,而完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政府与社会共治机制或官民协同治理机制,既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又形成政府、社会、公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市场自由、社会自主、政府自律”。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新模式,首先要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吸取营养。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对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的优良文化传统,我们要继承;对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我们更要发扬光大。”其次,我们还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不断地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团结和谐的鲜明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建立社会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科学的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监督评价。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社会管理的监督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社会管理的目标。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监督评价体系最重要的依据。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取决于有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和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次,还要建立一系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人民群众监测、监督的准绳。要努力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研制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完善社会监测机构,要有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构建交叉式、立体网状的监测体系。尤其是完善对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社会影响评估机制,及时预警,及时防范。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