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内在地包含着开放,开放本身就是改革。因此,欲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机统一起来,在扩大开放中促进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扩大开放。
一
我国的开放经历了一个由点、线到面,从沿海、沿江到内地,
二
开放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决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外在的环境条件,它同时构成社会变化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资源。对于一个长久处于隔绝状态的社会来说,如果没有外在要素的介入,它还会照旧存在下去。一旦外来因素突破封闭的外壳,渗入到社会的机体之中,它就会转化为一种新的内生要素,使旧的社会有机体发生根本的改变。在这里,与封闭相对立的开放成为消解封闭的一种先在的必要条件,这种条件在与封闭体发生碰撞之后,又转化为促使封闭解体的内生机制。这是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的一般规律。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用可靠的实证方法证明了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这一规律的普遍性。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主要源于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运动及其交互作用,但是假如不通过开放从外部世界吸取物质、信息和能量,并且把它们转化为内在要素,那么这种社会变革也就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可能持续下去。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一刻也离不开开放的深层原因。
三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转化为这个体系中的一个有机构成要素,但又自成体系地保持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分析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反思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谋划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基础。
首先,就其地位来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而且贸易额度在持续上升,但经济效益不佳。其原因是我国出口增长走的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路子,属于较粗放的增长方式。目前,在我国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占55.3%,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仅获利少,而且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层级,就必须在产品的质量和科技知识含量上下功夫。
其次,就其自身的状况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市场法制环境的改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市场监管不到位,市场规则不健全,市场寻租和假冒伪劣未得到有效治理,市场契约信用未得到有效保障。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二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问题。我国作为转型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特别是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政府应当发挥其在指导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这种主导作用,市场体制就建立不起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政府的职能应当作相应的调整和转换。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通过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审批和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三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这些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造,国有企业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国有企业在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搞活国有企业,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体制,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问题。
再次,就其未来的走势来说,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外向型经济是相对于内向型经济而言的,它以出口为导向,主要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它并不排斥以进口替代战略为主的内向型经济,而是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和竞争的基础上,把“外向型”和“内向型”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由封闭半封闭经济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但是,无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还是我们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要实现“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必须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作为总体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完善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拓展开放范围、提高开放层次。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