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连云港:黄海岸边“暖意浓”

2008-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陈心月 我有话说
清晨的连云港港口,冬日第一缕阳光照透平静的水面,一幅“亿吨大港”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一艘艘即将离岸的货船在码头一字排开,四五座高耸的龙门吊正忙着吊装集装箱,新的超大吨位码头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设……

突如

其来的金融危机将世界经济带入严冬,在这场经济寒流面前,作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却处处透出浓浓的暖意。从当年的海边小城,到今天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勃勃雄心,连云港正以其清晰的发展脉络指引着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

“一体两翼”拉开发展新格局

这是三个令连云港人无法忘怀的时刻:1984年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连云港时指出,连云港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江苏省委省政府更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振兴连云港;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连云港的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机遇带给连云港的不仅是欣喜,更多的是发展的责任和动力。连云港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港口群、发展组合港的思路,即以现有港区为主体,跳出现有港池,向两翼拓展。“连云港要以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为发展目标,尽快建成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青岛和上海之间重要的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连云港市代市长徐一平告诉记者。

望着眼前港口忙碌的画面,见证了港口30年发展的老港务人员张师傅感慨万千:1978年连云港港口还只是一个年吞吐量不足千万吨的小港;10年后港口吞吐量攀上了第1个千万吨;现在,港口吞吐量已冲破8500万吨,成为亿吨大港的时刻指日可待!

作为起点,新亚欧大陆桥海陆联运的梦想在此放飞;作为终点,祖国中西部腹地的物资在此离岸――改革开放30年,连云港的港口建设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奋马扬鞭。16.5米深的主航道承载着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0个港口的通航联系,三十几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连接着包括美西、美加、地中海、欧洲等遍及5大洲的班轮航线。2008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连云港将港口计划投资增至33亿元,将建设完成15万吨级深水航道扩建等10多项工程,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也为社会增加了大批就业岗位。

“海纳百川”塑造城市新精神

大海给了连云港人深邃的思想,也给了他们包容天地的胸怀。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始终坚持“引进来”策略,用“海纳百川”的气度诠释着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连云港的城市精神在于引进人才。虽是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连云港却成为沿海经济带中的洼地,究其原因,高端人才的缺乏是一个重要方面。2006年连云港人事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只有6100多名,仅占人才总量的3%。连云港市一位老领导说:“城市需要变化的不仅是市容市貌,更多的是对待人才的态度,创新型城市的定位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引人才。”连云港每年都专门组织用人单位到西北、东北、西南等地重点高校进行人才引进,还依托江苏“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和6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连工作。

连云港的城市精神还在于“我要发展”。“国家对连云港发展的重视,指引着我来到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作为被引进的特殊人才,陈荣2005年从深圳规划设计院到连云港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工作。“在连云港工作的日子里,我已深刻感受到整个城市干群身上‘我要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十足干劲。”在陈荣负责规划编制的区域内,海滨新城围堰正以每天25米的速度向大海挺进,连云港人将在这片茫茫滩涂上新造两个澳门那么大的陆地,届时大海、湿地、泻湖将完美结合。

“生态立市”打造城市新面貌

随着发展进入国家层面,越来越多的客商将目光锁定在连云港。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多年来吸引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并形成食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大量客商和工厂的涌入,推动了连云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资源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果错失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愧对老百姓,但如果为了发展速度而牺牲环境,那就愧对子孙后代。经济要发展,生态也要保护,资源更要节约,要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站在沿海开发的潮头浪尖,连云港市委书记王建华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为了建设“生态型绿色开发区”,连云港开发区改过去的“见缝插绿”为科学的“规划建绿”,编制了临港产业区绿化规划,将新开发区域35%的用地作为绿地控制,工业集中区等其他用地中的规划绿地也在30%,以保证新建城区的绿地总量在高起点上达到生态要求。许多外资企业人员也自发地加入绿化环境的行列,开发区内外的“两河六片区”、“三横七纵”主干道等地已成功植树9000余株,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连云港临港产业区原是一片“深度海浸地”,在此搞绿化可谓困难重重,但连云港人硬是研制出了“山土回填造地”、“陆上蓄淡压碱”、“灌溉以淡冲碱”等方法,解决了“脱浸转淡”诸多绿化技术难题,打造出了城市新面貌。

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机叶片生产和研发基地。

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