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倾心特教职业
1993年春季,孙月光正在赤峰市元
教聋儿开口说话,对孙月光来说,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种自我挑战。面对无资料,无经验的难题,她整日整夜冥思苦想,一开始拿实物教孩子没啥效果,后来又从汉语拼音入手,对口形,练发音,逐步引导孩子掌握字、词,仅仅一周,聋儿梁海就能说出6个汉语拼音字母,还学会几个词语,他的妈妈听到孩子发出声音后,笑着、喊着:“这回我儿子有救了!”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流下了喜悦、希望的泪水。
忘我情怀刻苦钻研
为了解掌握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孙月光来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参加专业培训,她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方法,探索新的途径。1995年,她的论文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选中,并在会刊上全文发表。同年十一月,她去苏州参加了全国学术交流会。
1997年,在残联的支持下,孙月光创办了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并总结出了“回音聋儿康复法”,其中的“亲情感化法、全天候教学法、表扬激励法”等都成为该校独具特色的康复法。
聋儿康复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学会回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她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一有空就站在镜子前面练习,经过无数次演练,她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在语言训练中,每一个音,每一个词,在正常孩子口中很容易就能说出来,而要让聋儿说出来,需要孙月光教几十遍,几百遍,一点点地定口形,摆舌位,正音调,练到孩子一看就懂为止,再引导他们去理解、运用。
有一次,孙月光教聋儿发“ma”音,可是不管她怎么教,聋儿就是发“ba”音,半天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点进展也没有。晚上在厨房里做饭,孙月光嘴里不停地重复着“ma、ba”……吃饭的时候,她突然一拍桌子:“我知道了!”家里人都被她吓了一跳,她爱人瞪着眼说“你得魔怔了吧,一惊一咋的。”孙月光来不及解释,放下碗赶紧去翻资料,终于弄明白这两个音的区别了。第二天,当孙月光把握住要领再教孩子时,只用了十几遍,孩子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两个音了。她抱着孩子又是哭又是笑,心里好一顿自责:怎么就这么笨,昨天怎么就没想到?不然的话,孩子们今天该学新的语音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基本功,现在只要孩子一开口,孙月光就知道他哪个音不对,毛病出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她说:“我会永远站在有声世界的门口,用我的心,用我的爱,用我的一生呼唤:孩子们,回来吧。”
用博爱的胸怀包容了一切
的确,在孙月光的生活中,聋儿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全部,让聋儿回到有声世界是她生命的意义所在。
白天,孩子有哭闹的、调皮打架的,有的刚尿完就和起尿泥来,有的刚吃完东西就把手往衣服上抹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得慢慢地纠正。
敖汉旗的聋哑儿李永乐,刚来时年仅3周岁,根本离不开母亲的照料。孙月光只好把自己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天天搂着聋儿睡觉。左边搂着小永乐,右边搂着比他大一岁的小周昊。一次流感期间,好几个孩子都感冒了,睡前孙月光给孩子吃药,安顿睡下,又去把孩子换下的衣服洗完,没等自己上床睡觉,小永乐半夜又哭又闹,孙月光怕影响别人休息,抱着孩子在地上溜达,好半天才把孩子哄睡。孙月光刚睡不一会儿,就闻到了一股臭味,打开灯一看,小周昊吐了,孙月光的枕巾上头发上都是呕吐物,她又赶紧起来收拾……
16年来,孙月光以慈母般的爱照料聋哑儿生活,教他们学说话,教他们学文化,先后使150名聋哑儿步入有声世界。尽管她现在经济拮据,为了聋哑儿的康复借了不少外债,可她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