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湖区,天更蓝,水更绿,乡村更好看,处处洋溢着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江西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近1年来,鄱阳湖地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
垃圾回收,千百年来头一遭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要改善湖区环境、保护一湖清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鄱阳湖周边农村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九江15个县(市、区)中有7个直接临湖,12个环湖,有300多万人口在湖区周边居住。
为解决农村垃圾污染湖水的问题,九江市自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市构建起一个农村垃圾集中回收处理体系,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城镇、乡村三个层面的垃圾无害化处理。
记者走进九江市庐山区虞家河乡肖家墩自然村时看到,村民肖礼江把垃圾放在门口的桶里,不一会儿,保洁员肖礼告就上门收集垃圾,用板车运到大路边的垃圾屋,再由乡环卫所拖到九江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世代在这里居住的肖礼江老人欣喜地说:“以前,村里到处是纸屑果皮。现在,房前、屋后、地里已看不到垃圾,我们庄稼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干净的日子,这真是千百年来头一遭!”
肖家墩的变迁,是九江城乡崭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如今,在九江市庐山区、星子县、都昌县等鄱阳湖周边地区,白墙蓝瓦的垃圾清洁屋随处可见,集镇村落靓丽整洁,河道沟渠清澈见底,到处都有保洁人员忙碌的身影。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经费不足的问题,九江采取“政府出一点、乡镇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办法,村民“一事一议”自主决定,每月每户只要出3至5元,就有人将垃圾送走处理。在激发农民参与热情的同时,九江因势利导,把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自主权交给农民,引导提升农民的道德规范和文明意识,有的村还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列入评选文明家庭标准,并组织开展检查评比。
截至今年9月底,九江市1473个新农村试点村全面启动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全市计划用1年时间实现垃圾无害化全覆盖,目前已对146个乡镇垃圾处理场进行了新建和改建,已建和在建村组垃圾填埋场767个,有956个行政村成立了垃圾管理机构,全市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试点覆盖面达50%。
绿色环保,呵护鄱阳湖不宜迟
11月中旬,20座欧洲风情的风机擎天屹立。随着风车的转动,绿色无污染的电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并入江西电网,点亮万家灯火。江西省首台风机――江西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矶山湖风电场13号风机正式并网发电,开始向江西电网输送绿色能源。这也标志着该省首次用上绿色清洁的风力发电。
江西省在环鄱阳湖地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尽可能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解决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全省共规划建设10余个风电场,目前获批准立项建设的风电场,除矶山湖、长岭外,还有星子大岭和都昌老爷庙风电场,4大风电场均环绕鄱阳湖而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4大风电场建成后,年发电能力将达到1.6亿度左右,足以供20万个家庭一年的用电。4大风电场全部使用后,每年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达16万吨。与此同时,江西省还在探寻更多可再生新能源,例如微水电、生物质发电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江西加速推进城镇工业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保护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一湖清水”。到今年年底,江西将有72个县城以上的污水处理设施开工建设。江西省政府提出,两年内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
要实现这个目标,江西将新建80座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投入64.55亿元,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推进之速为全国罕见。
新风荡漾,和谐文明好家园
走进如今的鄱阳湖区农村,记者看到,环境改善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大变样了。通过生态文明的共建共享,邻里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助的良好风气。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乡清洁工程既改变了人居环境,更改变了人的精神风貌,许多城郊村民为了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努力改变不良习惯,逐步实现了城郊农民向新型市民的变迁。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九江市把推行城乡文化互补工程作为环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一方面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上下大力气,支持农村文化发展。另一方面,开辟固定的节庆场所,让农村文化进城,活跃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今年,九江认真组织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并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为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全市乡镇共演出626场次,观众达47.2万余人;农村放映1.01万场次,观众达113.47万余人,学校放映2650场次,观众达52.19万余人,全年将完成农村电影放映27519场;市直专业文艺团体下乡演出30余场,乡镇自行开展综合性文体活动97次,参与人数0.95万余人,观众达14.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