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新宁夏

2008-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正伟 我有话说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宁夏的根本保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有特色的兴区富民之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宁夏既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既有资源优势,又受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制约;既有宁东和河套灌区等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又面临中南部地区脱贫致富的繁重任务;既有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又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扬优避劣,消灭贫困,改变落后面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谐新宁夏,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和根本利益。前不久,国务院站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解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实际问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宁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宁夏最大的优势是资源,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优势优先,确保“好”字当头,依托农业、能源和旅游三大优势,高水平推进优势资源开发转换,确保在又好又快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依托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宁夏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在全国形成了良好信誉和知名度。要围绕打造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三个示范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在确保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总产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区光热、耕地和农畜产品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等农业优势和基础,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生产、优势特色农业、抗旱避灾设施农业、农村金融保障服务“四个体系”。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套研发推广机构、一个龙头骨干企业、一支中介经纪人队伍、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着力培育枸杞、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牛、蔬菜、硒砂瓜、高酸苹果、红枣、葡萄、水产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形成若干团队,建设若干基地,力破生产、研发、加工、流通瓶颈。深入实施温棚类高效现代农业、扬水补灌覆膜栽培节水农业、集雨点种覆膜保墒旱作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园艺,中南部地区重点发展设施种养业,使其真正成为促农增收的抗旱富民工程。通过组建物流公司、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保鲜储藏设施等项措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示范周边、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发展新型工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宁夏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把高水平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狠抓节能降耗减排,作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宁夏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托宁夏能源富集的优势,把宁东放在国家级开发区的层面来谋划、来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技术引领、高循环利用、高效益运行,力争把宁东早日建成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我区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全国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坚持产业第一,运用市场之手,发展壮大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加快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加快构筑区域性的产业体系,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过十超百”的亿元龙头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中坚脊梁”和“动力引擎”。坚持不懈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监督和行政执法,淘汰落后产能,所有工业项目建设坚决做到“三不”:即不占用基本农田,不增加黄河取水量,不突破环境容量,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强势工业区。

依托旅游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坚持以旅游业带现代服务业,按照产业重文化、工程做特色、景区扩规模、整体显效益的要求,围绕“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特色化、品牌化战略,高水平构建“江南水乡”、“雄浑大漠”、“回乡风情”、“西夏文化”、“红色之旅”、“产业文明”、“丝路古韵”、“生态屏障”八大秀美画卷,着力塑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主体形象,着力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宁夏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带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大发展的增长极。要按照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境、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沿黄城市带,实现规划制度同筹、产业市场合体、公共服务均衡、基础设施同步、生态环境共治,形成1小时经济圈,打造“黄河金岸”,使之成为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密集产业带和优势平台,以同城化拉动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南与北、山与川、城与乡的同步协调、统筹发展。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推进和谐宁夏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和资本,重点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有效改变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在科学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一中把握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从2007年开始,我们立足宁夏实际,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筛选,从解决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保障难、救助难、打官司难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把实施以人饮解困、教育均衡、卫生惠民、促进就业、城乡安居、支农惠农、生命安全、扶弱助困、提高保障、文体下乡为重点的十项民生计划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年初建账,年中检查,年底考核,年年制定实施,年年赋予全新内容,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和重要品牌长期坚持,做到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范围只能扩大不能缩小、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把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宁夏社会事业从量到质都实现大跨越、大提升,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为此,我们一抓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和技能致富计划,每个县建一所优质高中,每个县(市)建成一所职教中心,每个市建成一所职业学院,建成宁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凡初、高中毕业者都可进入职业学院(校)就读,自治区财政给予区本籍学生一定补助。二抓医疗保障和少生快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全民医保。实施“少生快富”提标扩面,开展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试点,确保每户不超生,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三抓人才建设和全民创业。加快构建自治区、市、县三级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形成人才凹地效应。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设立创业援助基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以全民创业带动充分就业,让各族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致富有盼头。四抓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扩大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范围,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提高“低保”保障水平和农民养老金托底补贴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标准,确保每个贫困人口都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每个困难家庭病患者都能得到基本医疗救助。建立司法援助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抓住房保障和生态移民。建设经济适用房,推行廉租住房、周转房制度,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特困家庭的住房;实施以塞上农民新居、山区危房危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减灾安居、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5年内全部消除危房危窑。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依托重大水利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有步骤地把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缺水困难群众整村搬迁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致富。六抓文化服务和体育设施。建立城乡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高标准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保护文化遗产,创作优秀文化产品,加快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到2012年,市有文化艺术中心,县有“三馆一院”,乡(镇)、村、社区都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生态文明这个支撑,着力构筑祖国西部绿色屏障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宁夏既是我国受土地沙化威胁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人进沙退”的省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是各族人民生存发展的现实威胁和最大制约。要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生命、抓节水就是发展”的理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4月视察宁夏时关于“建设西部绿色屏障”的指示,把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政绩观,加快构建健全的生态文化体系,重点建好“两个全国示范区”。一是建设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深入实施以保护水生态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分区治水,从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深入开展以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公共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节水行动,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水利、重点防洪等工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构建横穿中部干旱带、纵贯贺兰山东麓、中连宁夏平原、环绕沿黄城市的生态大水系;通过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设水权转换和水市场交易制度,建立统一配置、定额管理、建管并重、体制新、机制活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有效解决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二是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高标准建设贺兰山东麓100万亩防护林、灌区100万亩特色经济林、沿黄100万亩湿地保护林、中部干旱带100万亩枣树经济林、毛乌素沙地100万亩防沙治沙林、六盘山100万亩水源涵养林“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工程,继续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接续产业,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全力推进大六盘山生态经济圈建设,构建贺兰山东麓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平原灌区防护林体系、中部干旱带防风治沙生态林体系和六盘山地区生态防护林体系等四大绿色生态屏障,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气更洁的良好环境,为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保证。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政府效能这个保障,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效能建设,体现着政府的良好形象,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宁夏的重要保障。从去年开始,我们按照“为民、务实、创新、高效、清廉”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在全区政府系统广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活动,通过狠抓简政放权、改革创新、依法行政、行政问责和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升华了服务理念,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行政行为,改善了政风行风,转变了政府职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着力优化政务服务、改善发展“软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间,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在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强化依法行政,规范决策行为,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政务公开,健全效能目标考核机制、精文减会机制、行政首长督办机制、行政问责机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激励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队伍建设,营造一种“讲激情、比创业,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的好风气,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宁夏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