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发展中增长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张士英 我有话说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近10年来,该校累计培训农民65.8万人、乡村干部4.96万人,推广农作物品种47个。该校70%左右的获奖科研成果得以推广转化,共推广转化科技成果297项,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7亿元。

当记者问及东北

农业大学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原因时,校长李庆章说:“多年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努力找准自身定位,认真明确办学特色,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确定办学思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始终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李庆章认为,合理定位、科学规划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认真考量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科学认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现实位置,合理选择自身的发展空间,确定发展目标。特别是在“九五”末期和“十五”期间,面对高校扩招的新形势,学校在发展规模上,坚持“增长”服从“发展”的思想,将在校本科生数量控制在16000人以内,减少了教育资源和基本建设的压力;在校区建设上,坚持集中力量建设好一个主校区的思路,在校园周边征地52公顷,既解决了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又降低了管理成本;在资金筹措上,坚持适度贷款的原则,降低了财务成本,把资产负债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既确保了学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又有效提升了学校抗拒风险的实力、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蓬勃发展的潜力;在学科设置上,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学校在国内曾率先创建动物营养学科博士点、动物食品科学博士点,以及生物工程专业、乳品工程专业。2002年以来,学校又相继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20多个新专业,现已逐步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咬住农字特色突出

“任何一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区别于他校的鲜明特色能使学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蓬勃的生机活力,占据开阔的生存空间和确立不败的应有地位。”在提及办学特色时,李校长这样说。

东北农业大学突出“北方现代农业”和“北方寒地农业”两大特色,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彻底打破了黑龙江省不能种植冬小麦的禁锢;大豆品种“东农46”和“东农47”,脂肪含量均在23%以上,为该省良种化工程主栽品种;“寒地水稻实地养分管理优化施肥技术”,打破了寒地水稻生育后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区”,有效提高了稻米品质和产量;同时,学校相继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成体体细胞“克隆”东北民猪和世界第四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奠定了该校在国内动物克隆领域的优势地位。另外,借助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的有力契机,学校重点在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肥料、生物食品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

塑造新型“北大荒人”

对于人才培养,李校长指出,学校把塑造新型“北大荒人”作为目标,着力培养能够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能够显著带动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和能够直接投身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第一线”的“落地型”人才。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东北农业大学涌现出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如我国第一位生物工程博士夏平、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世界首例克隆大鼠的主要完成者周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华人取得的世界首例克隆哺乳动物研究中,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约占30%;在“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在饲料及动物养殖、乳品加工等领域培养了一批遍布黑龙江省及全国的“创业型”人才。在乳品加工领域,首届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就有4名是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省内外大型乳品企业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东农的毕业生,已初步形成了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的良好局面。在“落地型”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于2003年联合省内10所农业院校倡议发起了“村村大学生计划”。该计划实施4年多来,仅东北农业大学一个学校就已为该省农村培养了1000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落地型”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