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科学的春天到自主创新时代

2008-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回望30年,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今,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
特征之一。

科学春天里的故事

1978年的科学大会,不仅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今天五六十岁的这一代知识分子来说,那也是个让他们刻骨铭心的新的人生起点。

在诗人郭沫若“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的深情呼唤声中,那些劫后余生的科学家们,热情澎湃,喜泪长流。荒废的时光无法倒流,然而科技报国的激情却被点燃。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一系列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论点,一举荡涤了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的阴霾。他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小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明确赋予知识分子以主人翁地位,使广大知识分子迅速焕发出巨大的创新激情与活力,开创了中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

在教育领域,随着中断11年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一批批优秀年轻人跨进高校大门,为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正如一位亲历者在回忆时所感慨:恢复高考为国家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在科技战线,1986年,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给邓小平写信,提出为了抢占世界高科技的制高点,我国应尽快制定发展高科技计划。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面向21世纪高科技发展战略计划即“863计划”诞生了。此后,面向基础研究的“973计划”、面向新型实用技术的“星火计划”、面向高科技产业化的“火炬计划”等相继推出,我国在科技战线全面出击,全线开花,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走进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后,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社会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科技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之间围绕优秀人才的争夺战日趋激烈。各国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各种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动的背景下,一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是人才。

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阐明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鲜明指出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

针对人才竞争的新格局,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2001年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政策措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各项政策的感召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空前迸发,科技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七大,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了新征程,我国人才工作也实现了新突破。

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

十七大报告更加凸显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一根本理念。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首次把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其中。这一重大决定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推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凸显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实现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们记得,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特点新趋势,紧紧抓住追赶和跨越的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人们记得,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谁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吸引、凝聚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在国际的科技竞争中,胡锦涛总书记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指出:“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社会“以人为本”观念正不断深入人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选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在产生出巨大效应。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人才资源库。截至2006年,我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以袁隆平、吴文俊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级专家群体,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2005年,国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中国未来15年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2007年达到3664亿元,创历史新高。2006年,中央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2007年,国家16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追赶、跟踪国际先进科技,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再到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我国科技事业经过30年努力,极大地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的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提升。从“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到“嫦娥一号”探月成功,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从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和人才的作用得到凸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全社会迸发出无穷活力。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已注意到,创新正不断成为引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宏伟的事业,30年的实践使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一定能够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中华民族一定会迎来腾飞之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