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篇

2008-12-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1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

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概括起来有8个方面。一是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二是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是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是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六是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七是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八是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一定要贯彻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1979年10月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图为出席大会的几位女作家,右起依次为张洁、冰心、茹志娟、刘真、叶文玲。(资料照片)

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本报记者李蕾

文化建设

2008年7月6日,长春市兰家镇广宁村的水泥广场上人山人海,一场“文化大篷车”演出正在这里上演。舞台后面一座崭新四层小楼格外醒目,里面舞蹈健身室、图书室、书画室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它被广宁村人亲切地称为“欢乐庄稼院”。广宁村文化建设的繁荣景象,是我国30年来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而这主要得益于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的日臻完善。

1978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为4.44亿元,2007年达到198.96亿元,年均增长22.5%;人均文化事业费从1978年的0.46元增加到2007年的15.04元――一组数据显示,3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经济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大市场准入……这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文化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法制建设在发展文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982年,我国文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律《文物保护法》颁布。多年来,文化法制建设紧紧围绕着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主导思想,坚持科学立项、开门立法――国家颁布并修订了《著作权法》,国务院制定文化行政法规十余部,文化部发布部门规章45件,地方性文化立法积极推进,在许多领域填补了立法的空白,文化法律框架体系一点点搭建起来。

2006年,我国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成为文化领域又一标志性事件。至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科学政策的指导下继续铿锵前行。

为发展繁荣注入活力之水

本报记者苏丽萍

文化体制改革

大幕拉开,舞台上一只特大号皮鞋引来孩子们一阵欢叫,接着,大皮鞋、烂苹果、大钟表和一群鼹鼠载歌载舞的表演,更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2004年6月1日,改制后的北京儿艺推出首部剧作《迷宫》,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给迷住了。

是文化体制改革给北京儿艺、也给许多文艺团体带来了活力,焕发了生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大量新的娱乐形式的冲击下,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走入低谷,演艺团体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恶性循环。传统的表演形式特别是经营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

2001年9月28日,江苏省将原省文化厅所属的省京剧院、歌舞剧院、昆剧院、锡剧团、扬剧团、人民艺术剧院以及省人民剧场、演出公司合并组建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经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集团公司现有11个院团,涵盖12个艺术种类,拥有一支在规模和水平上居于全国一流的专业艺术表演队伍,创作和积累了一批经典的舞台精品剧目。

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28个省区市共有改革试点单位87个,改革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转企改制。据不完全统计,有40个省级、147个地市级、240个县级演出公司、展览公司、电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剧院等文化单位,完成改制,由传统的事业单位转换为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或者股份制企业。

转企改制有力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以前的创作很少考虑市场和观众,改制后,根据市场需求搞创作,减少了剧目创作的盲目性,而且改革整合了艺术资源,增强了文艺院团的发展活力,提高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少院团都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内部资源,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延伸产业链,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如北京儿艺在转制前一年的演出收入只有70多万元,2007年已达到3840万元,是转制前的将近55倍。

从一家音乐茶座到九大文化产业

本报记者谌强

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伊始的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里悄然出现了一个“音乐茶座”。与以往观众排排坐的演出场所不同,观众随意而轻松地围桌而坐,边喝茶边听歌,歌手握着话筒边走边唱,甚至走到听众身边。唱歌的、听歌的,都感受着从未有过的新奇和惬意。

今天,人们回望这些往事,却发现这是我国内地开办的第一个音乐茶座。与它几乎同时出现在广州几家宾馆的营业性舞会,连个正规的舞厅都没有,人们利用宾馆的餐厅、会场在晚上不使用的空档,弄点音乐和灯光就跳起舞来了。

隔着三十年岁月,当初的这些平凡往事仍令人回味。

198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开办舞会、音乐茶座等活动的暂行规定,文化开始踏上市场经济之路。1987年,文化部认可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性活动。1988年,文化部等部门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1992年,国家将文化列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2000年,党的十五大首次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视野进行安排部署。

今天,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据统计,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达42万场次;全国在网吧上网的网民达7119万人,占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到2007年底,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达

27.2万家;2007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总收入达20.37亿元。

今年初,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上海文广集团联手打造的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收入过亿。此刻,如果踏上改革开放的“时空之旅”,去广州寻访那家已不复存在的“音乐茶座”,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经历的蓬勃发展必将令人惊叹。

两个场景折射出的文化生活巨变

本报记者谌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十年前在四川农村插队的一个知识青年,至今对当时的文化生活――同农民们一起翻山越岭去看露天电影――记忆犹新。在当地,这是一年中难得一遇的大事,农民们下了工,不顾疲劳便相约着匆匆上路,十里山路黑灯瞎火地走一个来回,看完电影回到家时已是午夜。

而那时,在他的家乡重庆,市民们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也是看露天电影。在由邓小平题写名字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里,市民们拿了小木凳聚集在文化宫广场的露天银幕前看电影,因为人多,好些观众只能挤到银幕后面,看学生们用“左手”写字、战士们用“左手”打枪的“背影”。

今天已初具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从当时这样只有一般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逐渐起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仅2007年,全国各级艺术院团深入农村演出就达到5108万场次。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启动向社会免费开放。

与三十年前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内容单一、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一个以2799个公共图书馆、3217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1722个博物馆、37384个文化站、137665个社区和村文化室为载体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

青岛大学职工钟兆铎是个体育迷,妻子是戏迷,儿子很喜欢音乐,一家三口有闲暇的时候,总是能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提供的丰富节目中获得满足。钟家人足不出户、纵游天下的网络生活,同三十年前一群四川农民赶十里山路去看露天电影的情形,无疑是时代巨变前后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30年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发展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一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正在加速实现:文化创新成为自觉追求,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文化交流蓬勃兴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影响力不断提升。

回眸30年间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迈步,并不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步履,仿佛在欣赏一片开满鲜花的田野,聆听一?激情洋溢的乐章。

――编者

中国彩车行驶在香榭丽舍大道

本报记者肖一

文化交流

9月26日,来自亚洲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和中外艺术家齐聚郑州,与现场中外观众共庆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隆重开幕,5个系列的13个展览吸引了逾20万人次观展,而“四海一家”驻华使馆艺术藏品展暨花车巡游活动更是掀起高潮,艺术家们在花车上载歌载舞,沿途群众欢欣雀跃,呈现出和谐共融的动人景象……

三十年来,一幅幅文化交流图景徐徐展开,一簇簇文化交流之花竞相绽放。

1986年、2001年、2005年,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三次来华。2001年,帕瓦罗蒂联袂多明戈、卡雷拉斯在北京紫禁城举行了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

2004年“中法文化年”,中国文化在欧洲文化大国掀起“中国文化热”,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中国彩车吸引70万人驻足观看;2005年10月,在美国的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中国文化轮番亮相,以至于美国一家报纸惊呼:“中国在普多瓦河畔发起了文化革命。”在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

三十年来,缤纷灿烂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播着中国文化,塑造着国家形象;三十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封闭,面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非常活跃,“相约北京”、“中国文化年(中国年、中国文化周)”、“吴桥国际杂技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知名品牌,已成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渠

道逐渐拓宽,一个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而

“两奥会”,既是一次体育盛会,又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

百花满园照眼欲明

本报记者付小悦

文艺创作

年终岁末,各大电影院又开始上演“贺岁大战”,温情如《桃花运》,喜剧如《非诚勿扰》,回望历史如《梅兰芳》,关注当下如《农民工》……正是各有特色,各领风骚。数据显示: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共生产电影1万余部。

电影,还只是文艺园地的一方小小景色。图书大厦里新书满目,剧院舞台上好戏连连,音乐厅美术馆里“文化大餐”不断……这是当今文艺园地的寻常图景。以数字为例:在文学方面,从1998年至今,我国每年有千余部长篇小说出版;在影视剧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在舞台方面,1991年至今,90台剧目获“文华大奖”,450台剧目获“文华剧目奖”……而从中国艺术节、全国舞蹈比赛到全国杂技比赛、全国声乐比赛、全国美展,从金鸡百花奖到茅盾文学奖,更是精品迭出。

回想起“八亿人八台戏”的文革荒漠,眼前的这些数字真让人有“当惊世界殊”之震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今终于显示了它真正的魅力。文艺园地百花绽放,照眼欲明。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遥想当年,一篇《班主任》使得洛阳纸贵,一部《庐山恋》引来万人空巷,这些“井喷”式的轰动效应,开启了文艺事业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的先声。其后30年间的变化广泛而深入,从创作主体的回归到创作观念的开放,从对优秀传统的汲取到放眼世界的自信,重在建设、锐意创新蔚成文化发展主潮。从文学戏剧等传统文艺领域到影视、网络等新兴文艺阵地,科技的发展为文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中,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筑起文化记忆的长城

本报记者谌强

文化遗产保护

不久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中国文化之旅”,在古琴艺术家吴钊老先生弹奏的古朴悠远的琴声中启程。同昆曲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用这样的方式,唱响一曲深情而悠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之歌。

1979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万象更新的中华大地时,全国各地数万文艺工作者在整理编纂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号角声中集结,开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今天,与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约五亿字、共三百卷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出版问世,筑起一道“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

三十年来,那些无言地记载着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的历史遗址、文化名城、古代建筑和珍贵文物,在以《文物保护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文物保护体系中得到关注和保护。1981年和2007年,国家开展了两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先后公布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底,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只有349个,到2007年末,已达到1722个,增长近5倍;目前全国各类博物馆总数已超过2400个,初步形成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自1987年长城、故宫等第一批6项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我国目前已拥有世界遗产37处。

国务院自2006年起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深化为全民族、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国务院已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28项、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777名;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建立。

第29届奥运会闭幕式上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