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苏南板块中一员的江苏省太仓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该市地域较小,人口较少,但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到今年年底,预计全市可完成GDP528亿元,人均超过1.6万美元,完成财政收入1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4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700美元。如今的太仓,经济发展不仅既好又快,而且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社会事业不仅实施了一大批关注民生的工程,而且形成了共享和谐的局面;城市发展不仅城市化率有了较快提升,而且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太仓在建设现代化的征途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已成为全国县域现代化率先发展的缩影。 为了探索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的真谛和苏南模式的新内涵,12月6-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中共太仓市委、市政府在太仓市联合举办了“苏南模式新实践――中国县域(太仓)现代化道路探索”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高层论坛,以太仓市现代化的特色做法和实践经验为个案,对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进行全面探讨,充分交流和贡献了各自的真知灼见。会上,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建明,中共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市长谢鸣也发表了意见。这里,选登部分与会同志关于县域现代化中“太仓特色”的发言摘要。 |
县域现代化要走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之路
中共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
在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太仓坚持做到扬长避短、准确定位、顺势而为,走求实创新之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发挥自身特点,在运作方式和路径选择上创立独自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太仓把两沿(沿江、沿沪)战略的牢固确立和“两沿”优势的不断拓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动力”。太仓在现代化事业中,坚持实施“两沿”战略,其推动作用:一是拉近了太仓和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太仓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世界也更多地和太仓联手;二是使太仓能竭尽全力释放发展的能力和能量,站到更大、更高的舞台上去打造今天、规划明天;三是有利于各种先进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在引进高端项目、科学技术、高层人才和先进理念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四是可以在接轨中融入和分享合作成果,不断地接受辐射、放大区位优势的“黄金效应”。
太仓把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统筹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太仓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协调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之路,具体做到了八个方面的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性协调;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协调;业态和生态的互助性协调;发展和稳定的联动性协调;富民和强市的辩证性协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协调;物质和精神的互动性协调;“今天”和“明天”的持续性协调,从而组成了太仓现代化发展的主旋律。
太仓把“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和共生共长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主方位”。太仓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发展方式上的转型,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实现“好”与“快”的共生共长和良性循环。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整合传统产业、拓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坚持开放战略,提升外向优势,形成经济国际化新格局;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打造人才新优势,优化人才发展新环境;等等。“好”与“快”的辩证统一,使太仓创造了稳发展、快发展的新成绩。实践证明,只要沿着科学发展的目标走,“好”目标中会出“快”速度,“快”发展中也会有“好”成果。
太仓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
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先行者,而太仓市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太仓市走过的成功之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县域走向现代化的希望和前景。但是太仓并没有满足,太仓还在继续前进。太仓发展的一个内在原因是永不满足,这个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实际上是一个最大的资源。
今天,要进一步对太仓县域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这个经验的核心内涵是科学发展,基本动力是深化改革,主要着力点是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展望太仓县域现代化实践的未来,我相信,有此前三十年的成功经验作基础,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引,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继续不懈的共同努力,太仓必将在现代化的新征途中探索出具有更加鲜明特色的新路,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一个更加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太仓、“金”太仓将会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为我国县域现代化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创造新的经验。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
江苏太仓是苏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近几年太仓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加强农民和新农村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推进了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树立了扎实开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一个范例。
把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社会和谐三者有机结合是太仓发展的一个特点。一是面对农业份额越来越小,工业服务业份额越来越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太仓坚持谋求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二是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多元化,从农业、非农就业、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四条渠道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一方面,他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起城乡一体、较为完善的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促进新老太仓人的融合。四是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促进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和谐。他们坚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创新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民主选举领导班子,用民主制度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提高老百姓有序参与政治的程度,用政治民主来保证富民。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汝信
太仓这么多年的建设,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现在全国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精髓就是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太仓关于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等各个方面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大学的入学率等等,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基本上已经赶上了国际水平。如果拿这些指标来衡量的话,太仓在全国领先没有问题,在国际上也可以处于领先地位了。我认为现在整个国家发展得很快,但城乡差别的问题在某些地区不仅没有缩小,而且现在在扩大,但是在太仓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城乡差别越来越小,而且要走向一体化,我感觉这给全国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一个发展的方向。
太仓不仅有经济现代化还有社会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秘书长何秉孟
太仓市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通过“三化”,即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事业现代化的并举推进,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紧紧扣住强市富民,注意统筹协调好八个方面的关系,以不断提升90万太仓人民的生活质量,努力满足90万太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把握住了县域现代化的真谛,具有普遍意义。
现代化虽然离不开工业化、城市化,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必须有社会的现代化。太仓在八个方面的统筹协调中,十分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而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又特别注意处理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新老太仓人的关系、先富者和相对“贫困者”的关系,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对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三对人际关系。这一认识及为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到位的。
“太仓特色”的现代化值得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
太仓市823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接近我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户籍人口46万,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三,常住人口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七,创造了万分之十九的财富,是全国人均的5.5倍;财政收入是全国的万分之十八,是全国人均的5.3倍;上交财政收入60-80亿元,户均10万以上。太仓历来是小康,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康”。从社会事业方面来说,太仓建立了“五大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公共安全体系,这都是很好的,如果不能做到这样,我们的“又好又快”就无从谈起。从数据上看,太仓可以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证明了两条,一是邓小平同志讲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是一个地区、一个县是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
从“太仓特色”可以看到,县域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由发展农业拓展到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现代教育等关乎社会和谐、安定的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太仓建设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现代化,更是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代化,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究的县域现代化道路。我们将把“太仓特色”向全国推广。
城乡一体化是苏南模式的新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城乡一体化。苏南模式最早概括的时候,是从乡镇工业的所有制形式意义上来讲的,现在这个模式,它的新内容究竟是什么?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能是个新的内涵。
总体实现小康以后,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中间是个什么阶段?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有了一个新的表述,那就是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太仓就处在这个时期的前面。在西方,城市化的过程要慢于农业化的过程,他们在考虑更长远的逆城市化问题,就是农村的人口不往城市走,要想办法把人吸引到农村去。在农村生活的人60%以上的不是从事农业的,不是农民,而是在城市里居住的这些人。到那个时候,乡村的生活有可能重新繁荣。在社会保障、就业、教育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超前探索。我们今天不仅仅对一个县的经验作个宣传、报道,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探索一些对我们发展更快的新的启示,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太仓对苏南模式形成和发展贡献很大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
太仓对苏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所作的贡献在全省率先发展中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富民强市。太仓人均GDP1.6万美元,是指标的三倍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美元,是省里的近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较接近。还有,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按照国际标准,算是比较富裕的地区。近三年来太仓经济超高速增长令人敬佩,平均24%的增长幅度,领先全省9个点,为全省增长做了贡献。
二是城乡统筹。城乡协调,我最看好太仓。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社保体系健全,特别是对农民的低保,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业也不错。对农民、对外来人口、对原来城市的居民,这三元结构较为协调。
三是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太仓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蓝天工程”、“清水工程”、“生态家园”、“绿色太仓”,等等。还搞了污水处理网络建设,在生态治理、建设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
四是内外结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仓外向型经济发展,是内源性为主、外向型为辅的,做到了“内外结合”。从人口结构来看,也是这样,主要依靠了太仓户籍人口的农业积累、工业积累来扩大再生产,发展经济。
专家感言摘编
郭书田(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太仓在苏南地区是个小县,改革起步也比较晚,由于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走具有太仓特色的发展之路,探索出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在许多经济发展指标方面走在全国前例,在长三角洲地区也具有领先地位。太仓的经验除了具有太仓本身特点之外,具有共性的还有以下几点: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二元结构,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二是太仓在明确经济产权方面先走了一步,这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关键。三是走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四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城乡进一步平等化,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王永平(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对太仓的感受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成功实践。第二句是县域的典范。第三句是先行的探索。所谓成功实践,是指太仓这些年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县域典范,是太仓的实践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模式;所谓先行探索,就是为我们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先行探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折晓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工业化、城市化的作用在太仓这样一个发达的城市已经基本锁定,它的下一个动力机制是什么?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实体性的、硬性设施,如我们熟悉的文教卫生、服务、交通等;另一是软性设施,如我们说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和共识,包括社会政策、社会环境。在这些方面,太仓是苏南模式有点题意义的地方。对这些设施的盘点非常重要,有些东西是它的遗产,如强政府,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农工相辅,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富帮贫,等等。
张强(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院长):
太仓特色,其最朴实性的意义是,走过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化过程,已经到了后工业化阶段。太仓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后,体现了几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城乡收入,开始进入逐步缩小的区间;第二个特色是城乡一体化;第三个特色是通过城乡一体的规划,把城乡一体的社会形态、城乡有别的空间形态、城乡反差很大的景观形态,结合了起来;第四个特色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业态与生态的协调;第五个特色是无形感觉的现代化问题。
崔传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经济发展这么快的太仓,把民主法治建设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十分难得的。太仓的村务公开、村级建设以及村民自治,这解决了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问题,也是解决了各种利益阶层如何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的政府如何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问题,也是太仓能够实现民主、和谐的一个重要保障。太仓的和谐,是有很深的内涵、很好的制度建设基础的。
曹锦清(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拥有较强的县级财力的地方,如何破解城乡一体化难题,太仓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太仓提到把一产做成二产、三产,这值得肯定,但也面临着许多制度的约束,要求把信贷、供销、土地合作放到农村、农业,要求建立起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沿海发达地区有大量外来人口,是不是让他们一直游走于城市之间,怎么让他们分享发展的利益,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子女的教育问题,太仓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顾建光(上海交大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苏南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县域经济,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原来苏南发展是乡镇作为城乡结合点来发展的,如果说要创新的话,现在我认为重心应该在县域。太仓在规划自己经济发展时,并不是把它归结为一个县,它始终考虑的是跟上海接轨,跟世界接轨。所以从开放性这一点上来说,县域经济对促进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徐永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太仓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基本上已经达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发展成就。目前苏南现代化模式应该也必须实现第二次转型,转型的动力来源于经济发展本身,它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而这种调整和发展不能再以牺牲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动力资源来自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万解秋(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
太仓的发展,在江苏、苏南来讲,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最初的苏南模式,和今天苏南经济的发展有根本区别。今天的苏南模式,主要是靠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以后,形成了产业价值的经济。未来的路怎么走,大家都在探索,创新重要的在于机制。同时,积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农业文明,一下子发展到今天的工业文明,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今后的路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和创造。
邵峰(浙江省农办副主任):
不管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模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正因为县域经济发达,所以“三农”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县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发生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太仓现在财政收入超过100亿了,发展起来也就特别容易了。县域的发展主要来自农民,所以县域发展以后,就对农民特别关照,这和基础有关系。
李昌平(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太仓今后的方向和机遇:第一是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第二个是服务于上海的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第三是要高度重视发展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农业,避免和中部地区发展农业第二阶段的竞争;第四是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耕地;第五是要开展“爱太仓”、“爱中国”的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第六是要界定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徐伟荣(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江南研究院院长):
太仓未来发展的定位定向问题:立足太仓,跳出太仓。一是要以港兴市;二是要接轨上海,但我们不能把眼睛单是盯住上海,必须融入长三角,整体接轨。三是县域经济。苏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由内生型、农村推动型转向城市辐射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惠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研究中心原主任):
太仓下一步的发展面临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主要是制度文化、观念形态如何与太仓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观念方面,我们主要是要看怎么样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文化,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
林燕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研究员):
这次到太仓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很大,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耳目一新。现在的“三农”问题,注重经济层面的非常多,注重社会和人文层面的比较少,总认为农民收入提高上去了,“三农”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也有很多的精神追求。我们改革开放30年了,应当坐下来静静思考和总结,有些地方存在的一些问题被GDP增长掩盖了,现在应好好做一些研究。
蒋中一(农业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在金融制度、土地制度方面开了口子,在要素市场的发育上,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要信息。太仓下一步可以在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产权市场上做一些探索。
高以诺(经济日报农村部原主任):
县域经济问题不是一个微观的问题,是一个宏观的问题;不是一个下层的问题,是一个上层的问题;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是一个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不可以壮大的问题,是不壮大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的问题。
方世南(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的背景、内容、发展方向以及任务,都出现了新的转型。所以我认为,应该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新”:一是要有更新的发展理念;二是要有更新的发展方式;三是要有更新的发展价值追求;四是要有更新的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