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但相比奖牌,创建过程才是其含金量所在,才更重要。通过文明创建,文明深入人心,城市品位、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市民素质得到提升,城市环
境得到改善,城市建设与文明和谐共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南京人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南京不是为了一个‘名分’,而是要把文明作为城市发展的内涵来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触手可及的文明文化以及让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是提高市民生活满意度的三个重要方面。”谈到文明城市创建,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如是说。
细处着笔:文化事业立足民生
没有铺天盖地的标语,没有大兴土木的形象工程,南京的文明城市建设选择了从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素质的细微处着笔。
现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在南京市民中已成为一种时尚。如果爱好戏剧,第31届世界戏剧节自是好去处:世界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名剧《阿依达》、中国式爱情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轮番上演;如果醉心古典文化,南京市第13届读书节上的“文化南京”、“书香金陵”,让整座城市书香馥郁、大气满城;如果钟情音乐,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的大礼堂里摆出了交响盛宴,陶冶的是情操,更培养了市民对生活的热爱。“什么是文明?我老伴不打麻将改跳秧歌、不出去打听小道消息改看电影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通往文明的变化!”家住建邺区的张大爷这样说。
如果说形式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市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广泛开展的“市民学堂”、“市民欣赏”等市民参与活动,则在提高百姓素质、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道路上带领市民们阔步前进。当下,一股求知风潮已悄然打破了南京传统的休闲格局。去“市民学堂”听冬季养生讲座,成为市民休闲的第一选择。自2005年开办至今,“市民学堂”已成功举办百余期,内容涉及社交礼仪、基础法律知识等各个方面,易中天、于丹等曾在此坐而论道。
从古至今:古代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坐拥六朝古都的灿烂文明,浩瀚文化该怎样促进现代文明?南京市提出:以文化育文明,不争奖杯争口碑。
“以文化育文明”,南京从拉近市民与历史的距离做起。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有太多历史积淀:明孝陵、中山陵、栖霞寺……千年风雨给这些历史资源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破坏,修缮历史、还景于民成了南京市委市政府心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花大力气修复的是历史,我们不仅要让市民,也要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南京历史的厚重,这是南京献给创办文明城市最好的礼物!”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的设想成了全市人民的共识。经过三年多的保护性修复,地处南京中心的600多岁的明城墙坚强稳固,阅尽沧桑后依旧荣光焕发。
“以文化育文明”,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将南京的文化历史资源与创建文明城市联系起来。2005年,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南京市文化部门深入挖掘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了大型音舞诗画《神韵金陵》。
今年年初,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继免费开放,南京博物院等文化设施也加入这一行列。场馆的免费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难以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正如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所说:“悠久的历史是南京城最具特点的无形资产,历史是属于所有百姓的,我们该用好而不是锁住它们。”如今,这些景点已从南京的象征走进了百姓生活,任何人都能够触摸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从中获益。
由此及彼: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近日,南京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消息传来,大家都说这叫“实至名归”。“南京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近些年来取得的进步,与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自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落选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南京悄悄地改变着:拥挤的道路已经变宽,下班高峰时刻专门开通的公交车道;日趋完善的城市绿化带,为市民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变的不仅是城市,更多的是市民精神面貌:闯红灯的人少了,公车上让位的人多了;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人少了,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多了……
“文明城市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切切实实为百姓做事!”南京市市长蒋宏坤说,“文明要成为习惯,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些年南京的城市规划已从过去“专家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变成“百姓嘴上常讲、做事常想”。企业新项目选址,第一个要咨询的就是规划局,规划局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会根据市民们的建议与要求及时调查研究,好的建议给予采纳,百姓把城市建设当作了自家的事来关心。
绿树掩映古城墙,高楼林立于新区,夜幕下的秦淮河给人别样的惬意与舒适。璀璨的路灯下,许多孩子在石头城公园里的“鬼脸城”边玩藏猫猫,稚嫩的童音与这百年老城交融在一起。相信有了政府与广大市民的共同支持,南京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路上会走得更好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