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作为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热潮中,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逐步找到了环境和产业并重的科学发展道路,焕发出勃勃生机。
日前,记者来到北海采访,看着“烂尾楼”消除后焕然一
教训和经验都是宝贵财富
《汉书・地理志》记载,北海曾经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2000多年前,庞大的船队从这里出发,经北部湾,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地中海,到达欧洲和非洲,留下了历史的惊叹。
辉煌的历史为北海发展埋下了伏笔。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北海掀起了建设的新热潮。
然而,仅一年多时间,“开发热”在宏观调控下犹如大潮般缓缓退去,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以“烂尾楼”为特征的泡沫经济现象。北海的发展背负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下子就停滞了10年。
如何化解遗留问题,打破经济沉寂的坚冰?从2003年4月开始,北海市出台各种配套政策,或续建完工,或改变用途,或拆除,拉开了全面处置“烂尾楼”工程的帷幕。2004年10月20日,随着一声炮响,北海市依法爆破拆除银滩乐园区内3幢建筑,给“烂尾楼”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北部湾畔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也由此再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年轻,意味着有机会把教训化为宝贵的经验,也意味着大有作为、更有希望!坚持生态立市的原则,确保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经济发展底线,北海由此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走对路子不容易,坚定不移地把路子走好更是任重道远。
今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抢滩广西沿海。当周边城市上了炼油、钢铁等一批大项目后,一种急于工业立市,不管污染与否先把经济总量做大、财政做强的声音在北海也不绝于耳。
面对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问,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掷地有声:“北海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资源禀赋、最宜人居的滨海城市,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不可能、也不允许走那种‘先发展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路子。因为北海的发展既要对现在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不仅要对北海自己负责,同时还要对‘广西的北海’、‘中国的北海’、‘世界的北海’负责。”
生态环境成为发展优势和竞争力
在北海,几乎每一位干部都看过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报告文学《永远的红树林》,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鞭挞着每一个人:在追求GDP的同时,必须考虑代价因素,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是由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程度所决定。
“使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是北海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这已是北海的共识。
北海市对环境的高要求随处可见:将包括两个工业园在内的整个4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划定为禁燃区,规定工业生产不得使用煤炭或重油作燃料;一批印染企业被关停,而希望落户的制革、冶炼项目被拒之门外;作为广西最大的渔业重镇,以小杂鱼、下脚料为原料的鱼粉加工厂却全部被“逐”出市区……
在不久前公布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年度报告》中,北海名列“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10个城市之首”。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可以将北海的空气袋装后当作商品出售。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使得北海成为了我国旅游业的明珠。2007年,北海接待国内游客600万人次,入境游客5.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32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400万美元。
将目光转向了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广西首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城市。去年,北海正式提出并实施将北海打造成为北部湾“硅谷”的战略构想。
让群众尽享科学发展成果
北海市市长连有农认为:“只有以关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工作,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1977年,北海市城区像样的道路仅有两条:解放路和北部湾路。如今,北海大道、北京路、广东路等宽阔整洁的交通“主动脉”纵横交错,便捷通达城区的每个角落。截至2007年底,北海市区各类城市道路达1250条,道路总长330公里,是1977年的10倍。北海城市建设“优雅转身”,拉开并形成了北海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路网框架,为北海的大开放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谐社会,教育为先。没有培养人才的载体,北海将缺乏科技资源支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03年7月,北海大学园区破土动工,北海职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等高校纷纷入驻。如今的北海,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衔接配套,普教、职教、成教、高教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
医疗是民生之需。为了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北海市把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关注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来抓,新农合工作覆盖的一县二区参合率达80%以上。
平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在北海市地角办事处,有一支被誉为“红色娘子军”的部队――地角女民兵连,女民兵们每月不定时在海岸和海上巡逻,时刻维护着社会治安稳定和祖国海疆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