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拾起跌落的梦想

2008-12-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给了她最初的希望与动力,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的于小燕常常这样想。

三年多的大学生活,是思索,明志与奋斗: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被保送读研究生,成为奥运志愿者,入围2008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坚强、独立、有担当,这是西部助学工程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回忆起曾经走过的日子

,小燕说,“那里有太多的爱和感动。”

于小燕的家在重庆云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母亲长年生病,父亲下岗。从14岁她就开始半工半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了高中学业,并独自一个人负担起供养家庭的责任。“半工半读的日子很苦,可是我很满足:别人的女儿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而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小燕说。

她一直不敢忘怀,三年前的那个炎热暑假。“大学通知书送到家的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悲喜交加,五味陈杂。我清楚地知道,每年6000多元的费用无疑是要将这个家拖到崩溃的边缘。”那时,她已经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提出了资助申请,但还没有消息。她曾想,如果上不了大学,她就会跟着表姐去广东打工。

但,她是幸运的。拿到大学通知书十多天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有了回音:在大学期间不仅免除全部学费,同时每学年资助5000元。

“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让我们这些因为贫困而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学生能够重拾课本,走进大学校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拾起一个女孩跌落的梦想。”于小燕说。

梦想启航了。

上大学的费用有了着落,但她并没有让自己闲下来。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白天她自己开了个补习班收了20多个孩子做辅导,晚上去广场摆小摊。她想,只有给父母赚足一部分生活费和医药费,自己才能安心地踏上北上求学的火车。

对每一堂课,她都很珍惜。“国家拿出这么宝贵的一笔经费来让我读书,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她时刻告诫自己,“你是承载了太多爱和期望的人,你的行为必须对得起他们也要对得起自己。”

有了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小燕学习、生活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但在学习之余,她仍然保持着勤工俭学的习惯:每天都蹬着自行车出去做家教。晚上七点半了,一家刚刚下课还得赶去下一家。从发传单、推销、家教到财务助理,不论寒、暑假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

有汗水,也收获着成长的喜悦:学习总成绩第一名,院系综合测评第一名,先后获得“芙蓉学子”奖励基金、“自强之星”称号,国家教育部“国家奖学金”,“榜样中财”荣誉称号……

“但我真正在意的不是这些,我能回报给别人什么,这才是我一直都要做,而且必须做好的。”小燕说。

现在的于小燕,一边忙着实习,一边忙着完成毕业论文,每天来往于索尼―爱立信中国总部与中央财经大学之间。保送研究生之后,她显得较为轻松,但不敢懈怠,并渐渐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做一名学者,踏实、勤勉地求知与治学,为中国经济繁荣贡献一己之力。

在重庆,在西部,有许多的贫困学子像于小燕一样,因为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进入大学,并走上了自己的成才之路。这些学生整体上积极上进,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表现良好,政治素质较高,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成长为比较优秀的学生。相当一批受助学生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比例远远超过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入党的平均值。在北京、上海两地就学的2000级至2004级受助学生中,有20%入党,17%被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还有51%获各类奖学金。

据统计,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8年来,共投入资金3.7亿余元,资助四川、重庆、新疆、西藏等21个中西部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贫困大学生15021人,开办高中“宏志班”177个、资助贫困高中生15800人。目前,已有5届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受助大学生顺利毕业,4届高中宏志班的受助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其中有相当一批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才资源,他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有爱,有德,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自己受到关爱也应该惠及他人。”这是小燕的心声,也是许多受资助学生的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