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月亮从哪里来

2008-12-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美国正在研制的新式月球车――“战车”资料图片

“月球是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这是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也形象

地概括了关于月球起源的三种假说:“分裂说”、“俘获说”和“共生说”。但是随着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三种假说都暴露出一些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大碰撞分裂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裂说”是最早问世的月球起源假说。1881年,英国天文学家达尔文提出了月球起源的共振分裂假说。他认为,原来地球自转很快,自转一周仅需4小时,而太阳引起熔融态的原始地球的潮汐周期则是他的一半,即2小时。他还计算出与地球大小相等、平均密度又相同的流体的最小自由振动周期也是2小时,于是产生了共振,使潮汐的振幅越来越大,结果原始地球振幅最大的部分脱离地球形成了月球。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有人认为,太平洋海床呈粗糙的圆形大坑洞,很可能是月球分裂出去的地方。

随着科学的发展,“分裂说”很快被否定。20世纪60年代,“俘获说”开始流行。这一假说认为,月球是地球从绕太阳运转的其他轨道上俘获过来的。但这一学说也很快被摒弃。有天文学家进行模拟计算后指出,由于地球附近太阳引力较强,原始月球必须走到离地球不足5万千米时,才有可能摆脱太阳引力,被地球俘获成为卫星。但模拟计算还表明,若月球真的走到离地球那么近时,几乎不可能不与地球相撞。此外,对月球化学和月球地质学的研究也不支持俘获说。

紧随其后的是“共生说”。这一学说认为,在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中,太阳和地球先于月球诞生。此后,绕太阳公转的星子在内侧或外侧接近原始地球时,必然有一部分星子也与原始地球以相同方向运动,另一部分星子则反方向运动,这两部分星子互相撞击,撞击后的星子或其碎片有的落到原始地球上,有的则从原先绕太阳公转变为绕原始地球转动。这些绕原始地球转动的星子或撞击碎片称为“月球星子群”,他们在与围绕太阳运行的星子不断碰撞过程中俘获后者,质量不断增大,逐渐结合成数个“原始月球胚胎”。最后,几个原始月球胚胎又结合在一起,形成绕地球公转的月球。

这一假说也是破绽百出。首先,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月球上严重亏损铁元素,而与它几乎同在一星云区域的地球上却有丰富的铁元素。第二,现已得知月球早期表面曾一度处于熔融状态,但根据共生说“长期碰撞、缓慢堆积”的理论,月面上不可能出现大范围的高温。第三,共生说无法说明地月系如此高的角动量是如何得来的,而角动量问题往往是检验月球起源假说成立与否的试金石。

1975年,美国天文学家哈特曼和戴维斯共同提出了“碰撞说”,此后不久,哈佛大学的卡梅伦也提出了类似见解。“碰撞说”提出,约45亿年前,原始地球受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卡梅伦将其命名为忒伊亚)的撞击,后来撞击碎片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形成了月球。

“碰撞说”几乎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月球所有的主要特点。例如: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高达1.23%,是所有卫星与其环绕的行星的质量比中最高的,这可以用月球是由地球遭受碰撞分裂而诞生的特殊性来解释;相对于地球的角动量而言,月球有较大的角动量,这可以从忒伊亚斜着撞击地球所带的角动量,后来被转移给新生成的月球来解释;月球上强烈亏损挥发性元素,月球表面上一度处于熔融状态,这两点都可以从碰撞产生的高温来解释。由于大碰撞分裂假说可以解释月球的许多主要特点,所以该假说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赏,成为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月球起源假说。按照这个学说,月球便是地球与碰撞天体忒伊亚的“女儿”。

然而,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目前,世界各国对月球的探测又掀起新一轮高潮,新发现必将纷至沓来,月球起源的奥秘最终会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国家天文台供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