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

2008-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逸吟 我有话说
校园宣讲会取消、招聘计划缩减……日渐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今冬本就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毕业生们感到了更深的寒意。最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毕业生在重压之下展现出了难得的自信和乐观,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为依然奔波于求职路上的莘莘学子提供了借鉴。

定位和心态最重要

这几天,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09届硕士生王杰一直穿梭在北京国贸、亮马桥的写字楼间。很多同学都在为找工作而发愁,他却在为该去哪儿工作而“发愁”。11月以来,他接连收到了三家企业的录用通知: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欧洲石油公司。

“如果说我找工作的过程和别人有一些区别的话,就是在一开始先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王杰告诉记者,“考虑到自己的口语表达、专业和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我不认为那些热得发烫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会轮到我头上,因此我根本没花精力在那些公司上。”最后,王杰把自己的求职目标锁定为本土金融企业和与专业相关的能源企业,有针对性地向20多家相关公司投了简历。他觉得,从长远看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空间很大,目前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时候,“只要能够尽早跨入这个行业,而不一定是这个行业中的高端企业,一样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投递简历的公司中,有10多家给他回了信。王杰的经历也印证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的看法: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金融、外贸、房地产等行业的影响非常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去这些行业求职就完全没有机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9届本科生黄涵也已经解决了工作问题。在前不久举行的苏州高新区专场招聘会上,黄涵签下了一家专门为通信设备和医疗设备提供铝合金零件的芬兰企业,月薪在2500元左右。“首先解决生存问题。”黄涵坦率地说,“我们专业一开始收入都不高,大家都很现实。干这一行,工作经验很重要,还是要看长远的。”现在,黄涵所在的班中决定找工作的20多位同学基本都已经签约,其中不乏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比亚迪汽车这些大型制造类企业。

“我建议大家把对工作的期望值调整到一个合理的程度,不要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田振辉说。准确的定位和稳定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第一份工作只决定你目前的状况,它并不是最重要的。”周石说。

早动手是关键

早动手、早准备,持续投入,是求职成功的毕业生们得出的又一条成功经验。

早在11月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届硕士生张娇就得到了一家门户网站的产品经理职位,并签订了工作协议。“我之所以找工作比较顺利,是因为准备的早。包括各种信息、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都需要早早投入。”实际上,9月下旬,张娇就开始了这些准备工作。除此之外,她还专门上了一个培训班,学习面试技巧,尤其是如何挖掘个人能力上的闪光点。“这个培训对于我找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要面试快速消费品类的企业,就要注意在介绍中突出你的财务管理能力。”

另外,相对丰富的实习经历,也是通向成功的重要环节。2007年11月,张娇到一家著名网络搜索企业实习。“现在来看,实习的收获首先是认识了很多人,通过和他们交流看清自己的发展轨迹,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正因为如此,这个学新闻的女生放弃了记者、文职之路,下定决心要到企业的核心部门去工作。

与张娇相比,某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王晓林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今年她已经参加了5场校内外的招聘会,可她发现对口单位并不多,而且由于自己没有什么实习经历,很多招聘官直接回绝了她。“现在我正准备考研。”王晓林说。

“实习对一个大学生来说就像一个成人礼一样。”在新浪网前不久举行的一次圆桌论坛上,智联招聘内容部总编陈宁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校园的环境跟工作的环境差别是比较大的,怎么样能获得在社会上与人交往、生存的基本能力?通过实习应该能够得到初步锻炼。”

长期积累是基础

事实上,上大学以后做的每件事,都可以看成是在为毕业找工作而进行投资。接受采访的几位毕业生都认为,能在就业压力下率先突出重围,最根本的还是得益于长期的规划和积累。

回顾找工作的经历,黄涵感到,扎实的专业训练让自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专业有一年的工程制图训练。进工厂以后读图、画图基本没有问题,可以立即投入工作。各门课的考试也都很严,所以基础扎实。”

不过,他也有遗憾:“我觉得还是简历内容不够漂亮。工科的学生有社团活动、学生干部经历的人不多,不少同学都卡在这一关了。”王杰认为,“平时我们可以把时间利用得更好一些,把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投入到相关的技能提高上,比如参加社团活动、苦练英语口语等。”

“这次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风险提示的作用。”长期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田振辉告诉记者,“在学习之外,学生们最好节省出时间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提升综合实力。长期的有针对性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们在就业方面游刃有余。”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需要摆正心态积极应对。图为毕业生们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举行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高新技术人才专场招聘会”上积极应聘。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