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开创新局面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党的
针对“文革”十年使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局面遭到破坏、党的组织建设受到严重削弱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1979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和1980年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并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恢复整顿组织、健全党的生活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入手,围绕确保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从思想理念到工作内容、从设置形式到工作方法,在调整变化中不断创新发展。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不断突破重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江泽民同志强调,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必须下大功夫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研究部署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确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四条指导方针。
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从不同领域实际出发,巩固和加强数以百万计的党的基层组织,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党建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先后开展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党员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观念和作风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开创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自身状况的深刻变化,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始终不能放松。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大力推进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重要成果。此后,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30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充分显示出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充满生机与活力。
――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共有5600万名党员参加了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学习党章的“双学”活动,有1500多万名农村党员干部参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有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近7000万名党员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各级党组织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多种形式,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实现了党的组织的有效覆盖。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36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比1978年底增加155万个。
――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力量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方式。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被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注重在重大突发事件和危难时刻考验和发展党员。30年来,共发展党员5500多万名。到2007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到7415万,比1978年底增加了3717万,增长一倍多。党员的分布更加广泛,年龄、文化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岗位,服务人民群众,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御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突发性重大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面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面,做到了“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以实际行动彰显党的先进性,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