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国政坛泰斗话中国

2008-12-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近日迎来90岁寿辰。来自世界各地的贺信如雪片般飞向他所居住的汉堡市。德国总统、总理均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这位目前世界上仍有广泛影响的著名政治家。施密特先生长期以来十分关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问题上敢于仗义直言,不断批驳西方政治家对中国的无端指责。

施密特是德国最著名的政治

家之一,1974年至1982年担任联邦德国第五任总理。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施密特于1975年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又15次来过中国,结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国家领导人。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由于两国还没有建交,施密特决定到中国的周边国家走一圈。用他的话说,他“试图用中国邻国的眼光,用日本的、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的、韩国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这趟亚洲之行印证了他此前就已产生的“中国今后在世界上将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回国后,他对当时的总理勃兰特说,“我们必须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可以肯定,中国会成为世界大国。”1972年德国与中国建交,比美国早了7年。施密特做出的判断还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早在那个时代他就开始阅读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等的书籍。他不无骄傲地说:“很早以前,我已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而且它的战略意义还会与日俱增。我之所以一直看好中国,乃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有发展前进的巨大潜力”。

针对西方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偏见,施密特在很多公开场合谈到:“我不参加此类西方式的批评。这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决定的事,而不是由西方决定。”“这是另一种文化,跟欧洲不同的另一种政治文化。我认为,对别的国家提出治国建议,或规定他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正确的。作为外国人的我只希望中国能够和平发展,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无论在台湾问题上,还是朝鲜问题上……它表现得非常冷静,审慎。我认为,外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毫无意义。恰恰相反,如果所有国家都能够在外交政策上像中国一样小心谨慎的话,那么世界就会太平一些。”

在分析为什么西方对中国的理解总是不正确或片面时,施密特说,因为西方对中国的诠释受到美国的主导,而美国对中国则抱着双重的拒绝态度:一是拒绝共产党政府,二是觉得中国不可捉摸而非常可怕。“为什么可怕?因为不认识的东西总是觉得可怕”。施密特认为:中国儒教文化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遵循自己的道路。

按理说,占世界人口约1/5的中国从贫困走向富裕,世界本应为此庆幸。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虽然西方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他们仍然对中国发展感到担忧。在他们的眼中,所有重大问题,例如贸易逆差、能源价格、气候环境变化、制造业转移、就业等等,都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有关。对此,施密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欧洲人倾向于接受一些美式偏见,爱从反面评价中国并从道义上指责中国人”,“事实上,我们德国人和欧洲人所面临的问题很少与中国有关,更多是与我们自己造成的错误有关。”他担心,一些不负责任的政治家将把责任推给中国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