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机构。地方大学不仅应该是某一特定区域精神文化的标志品牌,而且还应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但现实中地方大学的服务理念仍显滞后,服务功能还很薄弱。如何服务地方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在地方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地方大学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积极走
近地方文化
地方大学的主旨是为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科研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办学模式总体上不宜强调高深学问、重视自由自治,而应倾向于强调社区服务和现实服务。目前,大多数的地方大学仍没有走出旧有的办学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倾向于理论化、雷同化,缺少地方特色,难合地方需求。因此,地方大学要突出地方性,加强地方化,大打地方牌。第一,态度要主动。地方大学从党政领导到广大教工,要明确服务地方是大学的责任。要看轻帽子,放下架子,迈出步子,主动请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第二,关键看行动。地方大学要调查了解地方社会,根据其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培养任课教师,开设对口课程,让大学生成为有德之人、有用之才。目前,运城学院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制订了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努力让地方社会满意。第三,效果是感动。地方大学与地方社会应当建立一种良性的对话机制和互动关系,要用自己服务地方的诚意和努力打动地方。如果地方社会真正被大学的服务真情而感动,那么,地方大学就很容易与地方社会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走出自我封闭,走近地方文化。
深入研究地方文化
在我国大片的非中心城市地区,地方社会的研究力量非常薄弱,迫切需要地方大学的智力支持。地方大学的办学层次虽然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型大学,但并不是放弃研究工作,而是更多地要面向地方社会,开展应用性研究。地方大学研究地方文化,领域广泛,资源丰富。既可从事人文研究,从历史资源中汲取营养,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源泉,为地方决策发挥资政作用;也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地方社会的前沿和重大问题出谋划策,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的作用。还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帮助解决城乡生态环境和各种需要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地方大学应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建成下联地方城乡社会,外联高层研究机构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定期发布科研项目,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为地方文化决策服务;为研究地方文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时间上保证,资金上扶持,进修上优先,情感上激励。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地方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卓有成效。
辩证扬弃地方文化
地方社会是地方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一方面,地方大学要走近地方文化,能够下得去,另一方面,地方大学又要跳出地方文化,能够出得来。因为下得去,所以感之肺腑,知之透彻;因为出得来,所以高瞻远瞩,明辨大势。作为地方文化的标志性载体,地方大学要传承地方文化,但要注意不是精华糟粕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批判。对于地方组织不符合和谐社会,不符合科学发展,不符合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地方大学既不能钻在象牙塔里不闻不问,也不能趋炎附势沦为错误势力的奴婢,而要鼓足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坚守独立的精神,把住知识阶层的操守和气节,敢于说不,勇于扮演诤友的角色。当然,批判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的文化传统,才是地方大学的根本目标。地方大学要善于总结地方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课堂传授、专家讲座、媒体宣传、会议交流、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向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体广泛传播,在地方社会积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努力引领地方文化
地方大学是知识分子的集中场所,应该是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地方文化的领跑者。但从客观上讲,要肩负起引领地方文化的责任,地方大学还面临着许多不足,担负起这个神圣而光荣的使命仍力有不及。地方大学首先要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融入地方文化的先进元素,提炼自己的精神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文化,改善自己的环境文化,提升地方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塑造为地方文化的高端品牌。其次,地方大学必须找到与地方社会的结合点。地方大学不是万能神,不是什么都行。地方大学能为地方文化做什么,地方社会需要地方大学做什么,必须掌握清楚。搞好供需对接,引领地方文化就有了可能。河东文化就是运城学院与晋南社会的连通处。运城学院关于河东文化的一些理论与观点,已经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引领作用。第三,引领地方文化,是一项长远发展战略。尽管困难多多,问题多多,但地方大学绝不能缩首畏尾,也不能空喊口号,更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放眼大局,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稳步向前。
走近、研究、扬弃以至引领地方文化,在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地方大学任重道远。地方大学如何进一步树立文化服务意识,构建文化服务队伍,形成文化服务强势,提升文化服务功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每一位地方大学校长应该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运城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