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暨扩大派遣留学生工作三十周年座谈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改
“我永远不会忘记。”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提起三十年前作为首批赴美访问学者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心情激动。
1978 年12 月26 日,也是在人民大会堂,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以及教育部相关领导为柳百成等52人送行。
柳百成回忆,一到纽约机场,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团团围住他们要求采访。在照得通亮的闪光灯下,作为52人的领队,柳百成宣读了一个简短的声明:“我们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这一幕开启了新时期我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就此,中国迈出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介绍,从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21.17万人。2007年一年就有14.45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168倍。
和柳百成同行的52人中,现在已经有7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两院”院士中,有80.49%的人是留学回国人员。
三十年来,31.97万人学成回国,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77.61%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71.6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基地负责人均为留学归国人员。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才使我有机会从一个农村娃,成为一个洋博士,从一个学徒小木匠,变成清华大学的博导、教授。”1988年,李建保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二天就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提起当时的感受,他用“归心似箭”来形容。李建保的工作环境从东京回到北京,又从西部高原到南疆海岛。每一段旅程,都与祖国需要紧紧相连。他说:“我始终觉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使命。”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1992年赴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97年回国。回来后,曾益新在日本的导师发邮件给他,认为他回国“是一种浪费”。
但在曾益新看来,就像许多老一辈留学人员一样,回国安定下来、融合进去、发挥优势,踏踏实实走过的这“三部曲”证明:回国发展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他说:“回国后,每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都有机会、有舞台。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精神上的认同感,这个层面上的‘回归’让我着迷。”
从1986年第一个公开发表的留学工作文件,到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公派留学开始实行“签约”,再到2007年最大规模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从1984年明确提出自费出国留学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到2002年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超过10万人并保持稳步增长,三十年来,我国留学事业不断适应形势要求而发展创新,目前已经形成机制合理、渠道多样、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局面。
2007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45万人,创下历史最高。章新胜指出:“新形势下的留学工作,继续贯彻落实‘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努力营造既有利于出国留学,又有利于留学回国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