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78年,有幸与“改革开放”同步前行,从
可谁曾料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当时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尽管花费千多元,但为了与远在外地工作的爸爸随时联系,妈妈还是从积蓄里拿出钱来装上了电话。从此,已上初中的我几乎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远在肥城市上班的爸爸打电话。我家安装电话的消息传开后,乡里乡亲不是这个来打长途,就是那个要妈妈当“通信员”,我家的电话成了“公用电话”了,但妈妈却乐此不疲。后来,随着电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固定电话,街上也有了磁卡电话,校园里有了201卡。从此人们也懒得写信了,发报也成了人们久远的回忆。1996年,我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后,集体宿舍里就有一部磁卡电话,可惜的是,用座机打电话保密性能差,特别是同学们住在一起,想谈点“私密事”很难。就在这时,寻呼机应运而生。记得我大学毕业时,投递简历留给对方的联系方式还是BP机。那时的寻呼系统已升级为汉显,很接近现在的手机短信。
短短几年过去,BP机如昙花一现很快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手机又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1999年,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看到周围的人几乎都有手机,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与他人通话,非常方便。爱人在我生日那天,为我送上了一份特别礼物――翻盖爱立信手机,在第一次与远方亲人通话的那一刻,心里那个甜蜜劲儿就别提了!后来,手机不仅款式花样繁多,而且功能也不断增加,由最初只能拨打电话、收发短信、储存电话号码的黑白屏,发展到彩屏、和弦、彩铃,再后来又出现了集录音、照相、摄像、游戏、上网、炒股、看电视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手机。
就在“手机风暴”强势不减时,“互联网风暴”又席卷而来。2002年“五一”节这天,爱人又送给我一份礼物――电脑。为了能与外地的亲朋好友“面对面”地交流,我们将电脑视频引入家中。如今,就连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赶起了“时髦”,一有空便“缠”着我们要看“视频”。现在,我们一家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亲友聊天、“见面”了。为此,姥姥经常摸着我的头说:“丫头有福气,一生下来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老婆子如果晚生几十年该多好呀!”(本报记者邢兆远通讯员石长荣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李娟,女,1978年生,山东省单县人。1999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现在肥城矿业集团电力公司国庄电厂担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