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贷款“变局”

2008-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金桀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把提高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如何进一步发挥支持“三农”的重要作用,不仅关乎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也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记者日前在江苏、安徽等地实地采访时注意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因地制宜,通过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农户贷款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有效抵押担保物。如何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体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正成为各地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重要抓手。

生猪也可作抵押

存栏生猪也能作抵押,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安徽省池州市变成了现实。在池州市贵池区敦上镇双河村的德胜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德胜说起池州市九华农村商业银行给自己量身定做的“生猪抵押”贷款,连连说好:“以前就愁没抵押,现在用存栏生猪做抵押,还有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方便极了。”现在谈德胜的企业每年出栏生猪万头左右,实现销售收入784万元。

据了解,除了“生猪抵押”贷款,安徽还创新出“仓单(棉花)质押”贷款、“商加利”信用贷款等信贷服务模式,受到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同样,江苏也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运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出了有着鲜明地方特色的“阳湖信用卡”。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花木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文忠说,夏溪花木市场从仅有土地36亩,摊位100多个,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小市场,发展成为华东周边十省市的花木集散交易中心,“多亏了授信贷款”。如今农商行对花木市场的授信额度已由2000年的3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

武进农商行行长陆向阳告诉记者,“阳湖授信卡”不仅针对中小企业,还针对农户个人,对信誉良好、经营发展有前景的农户,给予2万元―100万元的授信额度。

对此,花木种植户金旭东有着深刻体会。老金拿出自己的授信卡对记者说,“我的授信额度是20万元,当我需要时,随便到农商行哪个网点,填写有关单据很快就能拿到钱。这张卡有效解决了我们这些花木种植户季节性资金短缺的矛盾。”

中国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陆宇生介绍,常州市金融机构为解决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短急需求,除了开办传统的贷款和银行承汇兑汇票业务外,还专门开办了“速贷通”、“成长之路”、“贷捷通”、“小企业联贷联保”、“小企业法人账户透支”等业务,以拓宽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信贷业务空间。以武进区建行为例,自今年初推出小企业贷款品种以来,已成功办理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贷款累计金额9000多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王文卓告诉记者,苏州除了解决处于创业阶段的广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放大支农效应,还积极探索新的贷款模式。例如昆山市的被征地农民创业贷款,被征地农民只需要到村委会提出申请,就可以由村委会和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获得数额不等的创业贷款。至2008年9月,昆山农商行已累计放贷2814户,放贷金额15264万元,带动农民就业创业14000余人。

得益于不断创新的信贷模式和金融产品,江苏、安徽两省的支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例,2007年末,江苏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7033.5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其中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贷款共计6515.1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有效支农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随着农村规模经营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但在涉农贷款中,如何才能在保证支农惠农力度的同时降低涉农贷款的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巢湖市中心支行行长秦传胜认为,由于传统的信贷模式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给金融机构自身在信贷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带了诸多问题。“有效支农显得非常重要。”

在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的天歌鹅业有限公司的养鹅基地,总经理梁坤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以来,即以农户饲养和公司收购的模式进行,由公司发放鹅苗给养殖户饲养,并与养殖户签订成鹅回收合同,正常情况下确保养殖户每养1只鹅可获利10元左右。“由于朗德鹅饲养投资较大,按每户每批饲养1000只计算,需要鹅饲料3.5万元,周转资金约2.5万元,鹅舍及其他设施一次性投入约6万元,所以养殖户初次需要投资12万元才能正常经营。养殖户普遍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而公司先行垫付也缺乏足够资金。”

为此,郭河镇信用社通过“公司+农户”的信贷模式,于2007年5月首次给公司注入贷款60万元,同时签订了100万元限额的担保协议。根据该协议,养鹅户可以在郭河信用社获得5―10万元的贷款。

庐江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李涛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将基地视作一个信贷单位整体进行信贷调查、评信、监督、管理,简化了手续,最终使多方受益。如今,该公司已带动周边60多户农民致富,并已在庐江、太湖、枞阳、舒城、肥西等地发展养殖户80户。

“这种模式使公司、农户、信用社三方利益主体紧密相连,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而且有效地化解了不良贷款。”李涛说:“我们通过这种模式贷出去的款,还款率是100%。”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安徽还是江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小额信贷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的信贷资金需求,扩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而且增加了信用社贷款利息收益,降低了信贷风险和贷款管理成本,提高了农民收益。

作为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在涉农贷款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安徽还是江苏,在创新信贷模式时,都注意把贷款与农业保险等服务措施相结合。对此,专家表示,小额贷款主要是为农户的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而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除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之外,还应该配合农业保险,以减少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经验证明,只有通过更大规模的农业保险才能解决这类问题。

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