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粗阅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明确的读者定位。像《岱览》这样的大型山志的读者大多是专职研究人员,或有一定基础的文史爱好者。因此之故,注释方向便确定为考证历史疑难,解释典故渊源,补充历史资料,而不是一般词语注释。编著者力求使该著成为“泰山史料集大成者”、“不同历史时期泰山名胜古迹的真实记录”的意图,基本得以实现。
二是在编著体例上有所创新。本书在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校勘记有3300条之多。尤其是在借助当代著作上做了大胆尝试。按照惯例,校勘不引今本。但作者考虑到诸如《泰山大全》、《泰山石刻大全》、《泰山文献集成》等书的广泛影响,便在校勘时用“×作×”的形式注明其差异。这便拓展了读者选择的余地。
我尤为赞赏本书的“集注”形式。“集注”,本来是指汇集前人注释;而本书“集注”,则是由多位时贤在通读全书基础上共注一书。这就避免了多人分注的个人局限性,实乃一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