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泰山文献整理的新贡献

2008-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凌 我有话说
明清泰山志书,较有系统者为《泰山志》、《岱史》、《岱览》三籍。三者虽各有千秋,但总体看,《岱览》似更具规模。作者唐仲冕为清代乾隆时期泰山书院院长。他自称治学“贪多喜杂”;曾随父并独自多次入泰山亲体实察。将泰山视为第二故乡,志泰山便能深怀感情。而其体例,“凡览图先,而记载次之,终之以论”,暗合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象到抽象的阅读心理。而“金石、艺文,各从其山川建置之所在,而分隶之”,则大有利于泰山景观美学之研究。

笔者粗阅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明确的读者定位。像《岱览》这样的大型山志的读者大多是专职研究人员,或有一定基础的文史爱好者。因此之故,注释方向便确定为考证历史疑难,解释典故渊源,补充历史资料,而不是一般词语注释。编著者力求使该著成为“泰山史料集大成者”、“不同历史时期泰山名胜古迹的真实记录”的意图,基本得以实现。

二是在编著体例上有所创新。本书在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校勘记有3300条之多。尤其是在借助当代著作上做了大胆尝试。按照惯例,校勘不引今本。但作者考虑到诸如《泰山大全》、《泰山石刻大全》、《泰山文献集成》等书的广泛影响,便在校勘时用“×作×”的形式注明其差异。这便拓展了读者选择的余地。

我尤为赞赏本书的“集注”形式。“集注”,本来是指汇集前人注释;而本书“集注”,则是由多位时贤在通读全书基础上共注一书。这就避免了多人分注的个人局限性,实乃一大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