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衽”之新解
楚辞中“衽”字之义,“百注难得其解”。概而言之,或为“正幅”,或为“旁幅”,或为“袖、袂”,等等,众说纷纭。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中后期的衣服和衾被等实物,沈从文、彭浩等专家研究后认为:“衽”是“分别嵌缝在两腋窝处,即上
如《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一句,王师叔释“衽”为“衣前”自然不确,但其云“俯首自念(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仰诉于天(跪敷衽以陈辞)”,这个解释当是比较符合诗句所表达的屈子当时情景的。“衽”为“两腋窝处”的两块“嵌片”,平时因为双臂下垂而紧合,这时因为十分激动,诗人张开双臂,“嵌片”自然布展开来。或者说,“敷衽”一语,实际就是双臂张开之意。因此,“跪敷袄以陈辞兮,耿吾得此中正”一语,表现出了诗人当时屈腿跪地、双臂张开、仰天哭诉、尽情宣泄的情景,十分形象、生动。
《招魂》“衽若交竿”一句,前人“如两盾对举”之说,颇为牵强;如果按沈从文等人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就会合情合理。“衽”在“袖掖”之下,故《广雅・释器》引申为“袖也”、“袂也”。古时舞者大多长袖,《韩非子・五蠹》所谓“长袖善舞”也。《招魂》此层所写:一群二八佳丽,翩翩起舞,长袖翻飞,难道不正象一些长竿在交叉吗?或者说,“衽若交竿”一语,十分形象地画出了当时佳丽群舞、长袖翻飞那种欢快热烈的景象。
(作者单位:中国职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