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事史家曾说,唯一比灌输一种新观念更难的是改变旧观念。藏族同胞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他们认为,牧草茂盛,牛羊成群,是菩萨的恩赐。西藏军区官兵热情帮助藏族同胞改变过时的生活观念,成为建设文明西藏的使者。
拉萨有了卖菜的藏胞
几年前,在西藏一些地方有这样的情况
为改变藏族同胞这些观念,官兵们尝试各种办法,最后针对他们害怕生病的心理,让军医边给他们看病边讲科学道理,终于使他们明白:不上肥料,庄稼是长不好的;人缺少维生素是要生病的。这样,藏族同胞才开始愿意吃蔬菜。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藏族同胞通过改良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青稞亩产翻了两番,达到200多公斤,还盖起塑料大棚种蔬菜。如今,在某炮兵团手把手的帮带下,拉萨郊区出现了蔬菜专业化生产村,在拉萨街头也破天荒出现了卖菜的藏族同胞。
兵民同念“科技经”
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过度放牧,藏北草场严重退化。为改变这一状况,那曲军分区从外地引进优质草种,动员牧民建设人工草场,但是任凭官兵磨破嘴皮,牧民就是“油盐不进”。没办法,军分区先在自家的牧场种了30亩“试验田”,当年亩产草料比传统牧草高出2倍多。活生生的样板摆在面前,藏族同胞这才信了。军分区趁热打铁,派出7名从农牧大学毕业的军官在牧民中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两年之内,西藏第一个“万亩优质草场”培育成功,被农业部评为二级示范草场。
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万亩优质草场”带出当地科技兴牧的热潮。看着膘肥体壮的牛羊,摸着鼓起来的腰包,牧民贡觉次成逢人便说,我们要致富,不能光摇经筒念佛经,还要跟着“金珠玛米”念“科技经”。
西藏军区各部队采取分片帮建的办法,每个连以上单位都有一个科技扶贫点。在藏南谷地,军民共同开发出千亩优质花椒林;在林芝峡谷,驻军免费为农牧民培训驾驶员,让西藏出现了第一个汽车村;在藏北草原,军地联合研发的虫草系列药酒,打进了“广交会”;在拉萨河畔,警备区和某工兵团官兵引导群众办起“藏家乐”、“牧家乐”、“休闲林卡(帐篷)”……
营区内响起读书声
在西藏军区某炮兵团的营区内,有一所藏汉双语初级小学,学生都是藏娃,老师都是军人。这是只有中国军队才能做到的事,这是只有在中国军营才能见到的景观。
在这所初级小学,学生一律免费上学,包括给他们配发的校服和每天免费供应的午餐,全部来自官兵捐款和部队农副业生产收入。学生最远的来自10公里外的山沟。每天早晨部队官兵挨个把学生接来,放学后又一个个地送回家。自1990年开办以来,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学生有13人考上大学,30多人考上中专,43人当上乡镇干部。
藏娃是西藏的明天,培育藏娃就是托起明天的太阳。在西藏,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学校,有官兵的地方就有课堂。有像上述那样办在军营内的“鱼水小学”,有军队捐资建的“希望小学”,还有流动的“马背小学”和“帐篷小学”。到目前为止,驻藏部队创建的各类中小学校共152所。西藏军区官兵无一例外地给希望工程捐过款,军区机关四大部和旅以上单位,至少对口援建一所希望小学。
在西藏,建一所学校难,保证入学率和减少辍学率更难。牧区的藏娃生下来就跟在牛羊屁股后面跑,不少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孩子也不习惯上学。某高炮团官兵好不容易把放羊的藏娃平措顿珠动员上了曲水小学,可不到一周,人不见了。士官拉巴骑马漫山遍野地找,发现他又拿起了羊鞭。拉巴用自己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一名士官的亲身经历,耐心开导平措的父亲,还拿出1000元钱给他补贴家用。从此,平措再也没有辍学。
贫困是藏娃辍学的重要原因,西藏军区部队积极参与“1+1”助学工程,每名团以上干部必须资助一名藏族特困学生,团以下干部大都自愿参与,最多的一人资助了5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