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在“5・12”汶川大地震10个极重灾区中,人口最稠密,居民结构类型最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又是震中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要通道和基地。灾后半年重访都江堰市,明显感受到这里的受灾群众跨越了灾后半年思想、心理的转换周期,正满怀信心地再塑更加美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6月23日,都江堰市69099名中小学生在全省极重灾区中率先全面复课;9月,全省灾区新建的第一所永久性学校――都江堰中学投入使用。8月31日,都江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全面恢复正常。截至11月底17.55万名受灾群众开始了上岗就业。一个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互动发展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科学规划,统筹城乡
“灾后重建,建什么?为谁建?怎么建?”都江堰市的回答是,尊重民众的意愿,尊重城市的历史,前瞻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形态。科学重建,规划先行。努力成为世界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典范。
11月,大观镇村民王全一家没有花一分钱,搬进了占地238平方米的联建新房。按照“多样性、共享性、相融性、发展性”要求,都江堰市创新农村住房重建方式,构建了群众自筹、政府补贴、担保贷款、上海支援、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了许多像王全一样的受灾群众住房重建的资金难题。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10月,四川省和成都市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覆盖全域的道路网络,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覆盖都江堰城乡。全市已经完成了村卫生站的维修加固。明年9月1日前,将完成聚源中学、新建小学、向峨中学等60所学校和市中医院等37个医疗卫生单位及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公益设施重建。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重新开放,引导和促进了乡村旅游和酒店行业的加快恢复。到10月底,8家星级酒店、11家商务酒店、81家社会旅馆恢复正常营业。仅10月和11月,全市共接待游客40.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游客22.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17万元,各项指标达到去年同期的60%,各类商业网点恢复面达90%。
做好要素保障,重点企业开足马力,复工复产。10月底前,拉法基第二条生产线恢复;现在,都江堰全市工业企业已恢复生产483家,恢复面达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恢复面达78.6%。
帮扶农户闯市场,现代生态农业逐步恢复。全市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恢复了生产,占龙头企业总数的88%。结合灾后实际,都江堰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推进优质猕猴桃、生态高效生猪、绿色蔬菜与食用菌、高档茶叶、冷水鱼等五大优势产业发展。
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重建激情
群众是抗震救灾的主体,更是灾后重建的主体。都江堰市把城乡受灾群众对家园的认同和热爱,转化为坚毅地面对灾难,积极参与重建的主人翁精神和实际行动。
他们把规划交给群众,采取村组公示、群众评议的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农村住房重建规划最大限度满足了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收致富的愿望,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在此基础上,又提供了原址自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异地安置、社会资金联建、维修加固6种重建方式供受灾群众选择,发挥群众在住房重建中的主体作用,解决了“农村住房靠谁建”的问题。
半年多来,全市干部群众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聚集起灾后重建的强大合力。市、镇(乡)两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营造竞争干事、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的良好作风,激励全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苦干实干、闯创试干,以示范和引导推动重建工作。
震后用血肉之躯打通虹口乡生命通道的虹口乡干部,带着受灾群众开动脑筋,灵活利用资源,依托规划,在短时间里就挑选出了全新的投资项目。可安置482户、1500人的最大永久性安置点――场镇安置点已于9月26日开工修建,2.3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初完工。在大观镇欣禾村,新规划的统规统建永久性安置点里,饮用水、燃气、电力、污水处理等生活基础配套设施与城市接轨。
抓住重建机遇,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地震灾难后迸发出的发展合力,为都江堰市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上实现质的跨越、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集聚了新的发展能量。
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全市建立健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机制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过程。
以城镇重建提升为契机,通过高水平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把灾后重建与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相结合,科学引领城乡建设,不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把灾后重建与发展城乡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相结合,都江堰市正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一体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创城乡协调发展、均衡服务的新局面。
充分发挥灾后重建政策和上海市对口支援的优势,都江堰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产业支撑,持续增添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科学重建,更加注重精神家园建设,更加注重社会重建,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都江堰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灾后重建的主人。
在灾后重建中,广大干部群众前所未有地提升了对城市的归属感,构筑起了灾后重建的民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