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也是得改革开
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深圳将纪念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的基调定格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
大灾大难面前,深圳尽显大仁大爱
危难时刻见英雄,危难时刻更见真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深圳人在祖国或兄弟省市遇到危难时,总是挺身而出,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情意之诚,其心思之细,其仁爱之大,常常让人感动得落泪。
2008年,中国的南方是在百年一遇的雪灾中拉开大幕的。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伤冻”累累,阻断了无数人归乡团圆的旅途。冰雪无情,深圳有爱。2月2日,深圳市几套班子领导及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带头捐款,整座城市自发地掀起了一股救灾捐赠热潮,仅短短不到十天时间,全市就募捐款项近2300万元,棉被、冬衣和食品等物资9900多件(箱)。一批批的救灾物资紧急送往粤北、贵州、湖南、湖北等受灾地区。一批又一批的供电人员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严寒,赶赴贵州、粤北灾区,抢修、恢复受损的线路和基塔。整个寒冬,深圳用一座城市的爱心融化冰雪,温暖、激励着灾区人民,并和各地人民一起,共同筑起了一道抵御雪灾的钢铁长城。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没有等待,没有谁下命令,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干部群众一起,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不约而同地投入了援建灾区的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就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一封充满深情的慰问电,第一时间捐出了全国第一笔给灾区的2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
一笔笔捐款投入了捐款箱里,一辆辆装满救灾物资的汽车风驰电掣般昼夜不停地驶往灾区;一队队援建灾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武警官兵、义工队伍从特区出发,赶往灾区第一线;一份份为重建灾区更加美好家园的情真意切的建议、策划在网站、在各种座谈会和论坛上酝酿、提出……
面对特大地震造成的特大灾害,1300万深圳人发出了同一个心声:“深圳是得到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发展起来的。现在,该是我们为灾区出力、为中央分忧的时候了。灾区人民的困难,就是深圳人的困难;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深圳,一定要当好支援灾区重建美好家园的排头兵!”
5月13日上午,深圳市委召开了抗震救灾专题会议,市委书记刘玉浦的一席话代表了全体深圳人民的心声,他说: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对特区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爱国热情、精神风采的一次展示,作为对中央和全国人民多年来关怀支持特区建设发展的一次回报,作为对深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阅,作为纪念特区成立28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次特别行动。并宣布成立深圳市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将该小组放在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有丰富经验的深圳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举全市之力支援灾区,力求使救援灾区各项工作做到有力、有序、有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部署下,全市上下象一台开足了马力的机器,全方位高速度地展开了援建灾区的各项工作。
5月13日上午10时,深圳向灾区派出第一支214人组成的公安特警队伍,下午6点就到达德阳展开了救灾工作;几乎在同一时间,由深圳的220名武警战士和医务人员组成的抢险队也从深圳出发,赶往汶川。
紧接着,深圳青年义工突击队、深圳水务工程人员、深圳卫生防疫队……一支支队伍开往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5月20日晚,深圳接到了上级要给灾区建造2万套过渡安置房的任务。副市长吕锐锋接到任务后连夜进行了部署,并指示一定要特事特办,抢时间,保质量,将2万套安置房建设好。21日晚上,一支25人组成的深圳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的先遣队就已出发前往灾区。23日,从深圳雅致公司调运的5000平方米板材已经运到什邡,有了材料,先遣队即刻动工建成500余平方米的安置房,成为在德阳市援建过渡安置房的省、市中第一支正式打响攻坚战的队伍。
到24日晚10点左右,派出的援建先遣队24小时连续施工,已建成约100套安置房。正在灾区指导工作的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深圳的施工现场看了深圳人的工作效率后,称在灾区再一次看到了“深圳速度”。
深圳人说:“灾区人民需要什么,深圳就给什么。”
灾区大量伤员失血,急需输血救治。立刻,全市各个捐血站的电话响个不停,深圳人纷纷卷起衣袖,伸出胳膊,要求献血。在向灾区调派了32万毫升血浆后,深圳市的各个储备血库仍是全满。最后深圳市抗震救灾办不得不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告知广大市民,暂不需大批量的献血,如有需要会再通知。
灾区人民缺衣少食,急需各种医药生活物资。深圳已经储备了价值100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3000吨猪肉,9.5万吨大米,可以随时调用给灾区。深圳市贸工局还将全市库存的棉被、应急灯、手电筒、帐篷等进行了清点和统计,以便随时发往灾区。
灾区大量房屋被毁,急需资金重建家园。从5月13日下午在深圳市委机关大院和市民中心大楼前设立捐款点、刘玉浦、许宗衡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捐钱开始,十多天来,深圳好象是展开了一场捐款捐物的比赛。每个人都是眼含热泪,纷纷将自己的零花钱、私房钱、购房钱、银行存款等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捐款箱里。深圳市应急指挥中心副主任杨峰告诉记者,他记不清自己已经捐款了多少次:“反正一看到有捐款箱就会往里捐钱。”
深圳宝安区有一个叫桃源居集团的企业,地震发生当晚,这家民营企业就作出了一个捐款决定;14日,首笔1000万捐款就交给了市慈善会;16日,又追捐了1000万元。一位记者在采访集团董事长李爱君时,对她捐款行动之快、数额之大投去了困惑的目光,李爱君平静地说:“这不奇怪啊,因为我首先是一位母亲,然后才是企业董事长”
据统计,地震发生一个月,深圳即累计募集款项近11亿元,棉衣、棉被、帐篷、食品等生活物资780多万箱,累计派往灾区一线救灾工作人员5200多名,帮助灾区建成安置房6000多套。
见善而行,惟恐不及。深圳人在祖国或兄弟省市遇到特殊困难时总是能挺身而出,全力救助,冲在救灾抢险的最前线,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深圳赈灾捐款上亿元;2005年,广东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暴雨,深圳一天就捐出了4000多万元……
深圳人就是这样用对祖国的一个又一个扶危解难的实际行动和一片赤诚,在祖国的蓝天大地上撒下了感天动地绵延不绝的大爱之心、感恩之情。
对口帮扶工作,深圳走出开发式扶贫新路子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中国各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许多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城市,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一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和市长许宗衡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过这样一个意思,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是靠全国人民的支援发展起来的。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兄弟省市的无私帮助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千百万来深建设者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把爱的种子播向五湖四海,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多次用“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这句话,来表达深圳人民对全国人民的这种感恩之情。
如何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市长许宗衡曾经这样表示:深圳发展到了今天,不仅是对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援和关怀,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要有爱心和奉献,“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经济特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已积累的经济实力,积累的人才优势和管理经验面向全国、服务全国。”
如何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善于创新善动脑筋的深圳人,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上,也有创新思路。他们认为:输血不如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贫困地区的人民捐钱捐衣捐物,只是简单的扶贫济困办法。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落后地区拔掉穷根,走上富裕之路。他们提出的办法是,一定要帮助落后贫困地区走一条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成立合作发展基金,每年按固定比例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支援贫困地区开发“造血”型项目。市委、市政府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可支配财力中拿出2%,建立“深圳市经济合作发展基金”,并以此为“龙头”,开展全方位对口帮扶工作。在项目的投放上,重点选择资源开发型项目、“三高”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项目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助其脱贫致富奔小康。
利用毗邻港澳的“窗口”优势,积极协助西部省市招商引资,是深圳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贵州是深圳对口扶贫的省份。近几年来,仅协助贵州在深圳举办各类招商洽谈会就有十几次,助其引进资金几十亿元。此外,深圳市劳动部门每年还有计划地从贵州等地的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招收劳务工,力争做到“招工一人,脱贫一户”。
据深圳市对口扶持办公室透露,深圳市在贵州省对口扶贫地区包括了黔南州与毕节地区。截至目前,深圳市已向贵州对口帮扶12年,提供无偿资金和物资共达8亿余元,主要用于帮助贵州省贫困地区实施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双改”项目,为受帮扶的上述两个地区建设学校、乡村医院、卫生院、解决贫困农户就医难问题,并资助兴修基本农田,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以及兴建乡村公路,帮助乡镇通电、通电话、协助解决特困农户移民搬迁问题。
同时,深圳市还利用经济合作基金采取低息借款方式,投入1.397亿元,帮助贵州建设“造血型”项目133个,涉及企业改扩建、矿产、生物、农业资源开发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织金县水泥厂、毕节地区印刷厂、贵州信邦制药、黔南州五纳厂等中小企业在注入资金后得以维系,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并拉动了一批相关产业,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此外,深圳市政府还与贵州省政府就两地对口合作事宜达成了多项协议,包括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推动黔电援深,建设共同市场,加强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并加强干部培训,开展劳务合作等内容。
在深圳与贵州省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中,深黔双方明确将推动深圳机场与贵州荔波机场的合作,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支线空港的发展,是深圳帮助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的一个范例。
荔波机场从1999年开始筹建,经过八年时间建成,投资总额达3.9亿元。为了帮助荔波机场尽快实现通航,深圳机场集团还派出了由13名技术与管理人员组成的“深圳荔波业务技术工作组”,赴黔南州协助荔波机场进行通航、竣工验收、相关业务技术文件的审批申报等。
现在,每周二、五、日均有一班航班往返荔波与深圳,航班的平均客座率接近80%。该航线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外地投资者及旅游者进入荔波的时间,迅速促进了荔波及其附近地区旅游产业及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成为黔南州地区与外省市旅游及经贸往来的重要“空中桥梁”。据了解,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黔南州接待游客数量就创下了历史新高。
据了解,深圳市政府、各区及企业先后帮扶了荔波县建设教育、卫生、交通、饮水及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2007年,深圳市捐资75万元援建的玉屏镇拉鱼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共改造民房73栋24185平方米,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不仅完善了该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乡村环境面貌,展示了荔波布依族原生态传统特色文化,而且成功打造了农家旅游接待示范点,找准了景区沿途农民增收新路子,加快了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步伐,为荔波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促进当地人民群众从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变,产业化结构更加优化。
深圳市在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当中,总结出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经验,包括政府帮助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开展合资、合作,选派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山区开展支教扶贫等等,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深圳有一家西湖企业发展公司,它也是深圳的企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典型。西湖公司从1994年开始到五华县扶贫,迄今累计向五华投资8000万元,成为五华扶贫的龙头企业。从1999年开始,该公司在五华县旅游方面的投资日益扩大,利用该地区发现的稀有、珍贵的热矿泥资源,建成了“汤湖热矿泥山庄”,吸引各地保健旅游团队接踵而来。西湖温泉大酒店的生意也被带旺,开始扭亏为盈。
在扶贫工作中,深圳注重将资金、技术的注入与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素质相结合。10年来,深圳市政府拨出专款1200多万元,义务为中西部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各类管理干部8600余名。许多干部回去后,学习和借鉴深圳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10年来,深圳市无偿捐助西藏资金(物资)数亿元,先后在贵州的黔南、毕节和三峡库区、延安等地建设“造血型”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近百亿元。在青藏高原,在云贵大山,在粤北粤东贫困地区……深圳人出钱出力,全力以赴帮助对口扶贫地区,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了贫困地区经济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以先富带后富,“深商”足迹遍全国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
深圳牢记教诲,肩负重任,以实际行动兑现着改革开放对全国人民的承诺。这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自觉。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没有钱,但百废待兴的深圳到处都要钱。于是,敢干敢闯的深圳人用“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办法,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大批港商、外资和内地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并迅速发展起来了。如今,深圳的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在中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成长起了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企业。他们作为全国较早发展起来的企业,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今天,他们也将投资的触角纷纷伸向了内地,给当地带去了深圳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深商”的美名也由此而在全国逐渐传播开来。深圳成为中国最受青睐的招商引资中心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省份将招商目标瞄准了深圳的企业。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内地赴深招商的成果中,“深资”占八成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组团来深圳招商,共签订经济合作项目近800个,涉及金额2200多亿元。
陕西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负责人说,陕西省通过深圳的文博会、高新技术交易会等形式到特区招商引资,吸引了很多企业尤其是深圳企业到陕西投资,陕西去年在深圳签约合作项目65个,引资378亿元。
据湖北省驻深圳办事处介绍,2007年,湖北随州、十堰、恩施、天门等市组团来深圳招商引资,签订招商项目近百个,引资150多亿元。
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一位负责人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深资”还未形成气候,当时内地省份大都赴港招商,深圳只是起桥梁作用。如今“深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这既说明深圳与香港的差距在缩小,也说明深圳的企业如今具有了向内地发展的实力和意愿。
这位负责人还认为,深圳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到内地投资设厂,既是对内地经济的“反哺”,也符合深圳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圳企业到内地投资可称作“产业合作”,而非简单的“产业转移”。目前深圳还制定了对外合作5年规划,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帮扶。
的确如此,目前深圳企业有一种向外投资的冲动。过去深圳是资金洼地,全国各地的资金都向这里流动,现在深圳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开始“溢出”。内地省份来深圳招商引资,正好将这些“溢出”的资金用于支援内地发展。
由于深圳不少企业的创办人都来自内地,他们在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往往回到家乡投资设厂,反哺家乡人民。武汉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负责人说,不少湖北省的私营企业主在深圳做生意,形成了自己的“生意圈”,时机成熟时会将整个“生意圈”都带回湖北发展。
各省市驻深圳办事处也常通过“同乡会”等形式,动员在深圳创业的同乡人回家乡发展,并给出一系列优惠条件。
深圳企业闯天下,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赢得了一片赞誉。以华为、中兴、深发展、比亚迪、金蝶、金威、茂业、万科、中科智、华侨城、新世界、平安保险、招商银行、招商地产等为代表的深圳企业,纷纷将发展的视角投向北京、上海、成都、无锡、昆明等许多城市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金融、汽车、软件、食品、百货、房地产、加工制造、旅游及物业管理等诸多行业。近年来,深圳企业更以抱团的“雁阵”方式,在全国各地大手笔投资、增资,重庆(深圳)工业园、湖南衡阳(深圳)工业园、江西吉安(深圳)工业园、云南昆明(深圳)工业园、湖北襄樊(深圳)工业园……一个个动辄数百亿元的项目启动,其中不乏含金量很高、令人炙手可热的项目。
近年来,前来深圳招商引资的外地招商团令人眼花缭乱,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规格接待。与此同时,深圳也经常派员去深圳企业投资比较集中的外地,推动深圳企业“走出去”。2007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了一个“走出去”工作会议,推动深圳企业“走出去”。从此,“深企”走出去成了一项事关深圳和全国发展全局的重大城市战略。
带着感情投资,带着责任合作,着眼长远,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是深圳企业闯天下最大的特点。深圳市委市政府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深圳企业到外地发展,不以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着重体现对山区、贫困地区的关心和扶持,引导企业与周边地区及山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这,既体现了一种气魄和胸怀,更体现了一种感情。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懂感恩的深圳魅力无限
深圳人的爱心和感恩,最集中地体现在深圳的义工身上。这是一支拥有17万人的爱心队伍。深圳是全国最早建立义工队伍的城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深圳义工信奉的人生信条。义工是深圳最温馨的一道风景线。很多深圳市民对当义工极有热情,上门报名做义工的市民每天都能达到上百人。
据统计,18年来,深圳全市累计超过300万人次参加了义工服务,深圳义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提供人力支援和后勤服务近30万人次,为各种大型活动提供服务超过70万人次,平均每位注册义工每年服务时间超过30小时。如果按一个人除掉节假日外每年工作260天、每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全市注册义工的服务时间相当于2019名全职工人为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全市632个社区建立了676个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站、中心、基地),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全覆盖。深圳义工的服务已发展为20大类30多个项目,包括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病人服务、孤儿服务、帮教服务、社会调研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等诸多领域。
一项调查显示,深圳义工中,50.9%的义工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2.29%的义工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事业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义工总人数中占21.8%,专业技术人员占16.3%,普通文员占13.6%,服务性工作及售货员占12.9%。
“我一直觉得,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存在能对帮助他人起到一点作用,那我就不会觉得活在这个地球上是白白浪费资源了。”这是深圳五星级义工高正荣的心里话。
“爱,不需要回报,爱需要流动”这是深圳17万义工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
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巫景钦是义工联第一批老义工。巫景钦告诉记者,深圳的义工事业,最初起源于一条小小的热线服务电话。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纷纷来深圳创业,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很多青年都感到遇到困难时无处诉说,他们迫切需要来自社会机构的救助和服务。
1989年9月,深圳团市委组织19位热心人士,开通面向外来务工青年的“为您服务”热线电话。“为您服务”为那些渴望倾吐心声、宣泄情绪和寻求援助的外来青工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中国内地义工服务的先河。1990年,由46名义工组成的“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注册成立,我国内地首个义工团体在深圳正式成立。
时光荏苒,深圳义工服务事业已经经历了18年的发展壮大。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里,人们互相关爱,体会了助人自助的温暖和温馨。18年,一批又一批爱心人士加入到义工队伍中来。
如今,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基层社区,身穿红马甲的深圳义工们,总是一道最令人感动的美丽风景。申办大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每一次全市重大“战役”中,总有他们响亮的声音;高交会、文博会,每一个大型活动现场,总有他们热情的笑脸;抗洪救灾、关爱行动,每一个呼唤爱心的时刻,总有他们无私的援手;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每一场城市“洗礼”中,总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深圳义工一直朝着“社会化运作,专业化发展,规范化服务”的方向前进,服务越来越细。17万深圳义工的足迹越来越广,市义工联开设了包括“与你同行”助残服务、“伴你成长”孤儿服务、“松柏之爱”老人服务、“生命之光”帮教服务、12355义工热线、亲子义工、环保、支教等20多个大类30多个服务项目,全方位覆盖了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
爱心大使丛飞、支教教师李泓霖、沙井“爱心一族”创始人曾柳英……一个个深圳义工优秀代表不断闪现。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经成为深圳人的时尚,义工在深圳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市义工联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广东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杰出集体”,第四、五、六届“深圳市文明单位”、“深圳市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感恩,是深圳无处不在的城市品格、城市德行,它已经沉淀为这座城市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在这座充满爱心的城市里,感恩的故事传颂于千家万户,关爱的身影穿行于大街小巷……
深圳福利机构众多,自发前往探望、义务服务、捐款捐物的人总是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许多市民争着把孤儿们接回家;
深圳已经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无偿献血人次超过百万,累计捐血212吨,救治患者40万人次。“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句由深圳倡导的无偿献血口号,如今俏行全国。深圳是全国无偿献血人数、总量最多的城市。从严重“贫血”到100%满足临床医疗用血,深圳只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10到20年才走完的路。
为了培育深圳市民的爱心,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组织开展“关爱行动”。如今,成功举办了4年的“关爱行动”,在深圳家喻户晓。关爱行动的深入开展,吸引了上千万市民参与其中,公众日益成为关爱行动的主力军,“爱心老板”承明、17年不计报酬义务照顾身边28位孤寡老人的“福寿仔”杨川华、资助300多名贫困学子的许凌峰……一批感动深圳的爱心人物、家庭和企业争相涌现,不断建构和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新的道德标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认为,深圳关爱行动,把握住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与精华,是推动人与人关系不断和谐的成功尝试,是深圳人文精神建设的重大突破。
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能够读上书,2006年初,深圳一位普通的民营企业家许凌峰,个人出资近20万元,面向全国公开招募5名支教老师,他成为中国民间个人出资招聘教师支教的“第一人”。“募师支教”行动一经发起,立刻在深圳、在全国、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反响。支教老师点亮了贫困山区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也将特区人民的关爱之心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至今,“募师支教”在深圳已先后举办5次,招募的支教老师总数达到162人。
3年前,一位普通的深圳龙岗志愿者发起并成立了“西部雏鹰行动”,帮助贫困山区学校建立图书室,资助失学边缘贫困学生继续上学,救助特殊困难学生行动……用爱心托起山里孩子的梦想。3年来,西部雏鹰行动志愿者的足迹遍及贵州、四川、广西等八个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共资助贫困学生2000多人,通过西部雏鹰助学网这个平台,贫困生得到资助资金累计达300多万元。
深圳还是我国内地首部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法规的诞生地,时间在2003年。作为器官捐献最早立法的城市,器官捐献制度化建设及志愿者数量、捐献者总数,深圳都走在全国前列。迄今为止,深圳已有近5000市民填写了志愿捐献书,并有16人捐献了多个器官,占全国多器官捐献者的28%左右,受益人数达425人。
深圳眼科医院医生姚晓明博士,在深圳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也是深圳狮子会眼库执行主席。在他的奔走号召之下,深圳在全国第一个为人体器官移植立法,角膜捐献数量居全国首位。
姚晓明说,他所从事的事业,其实是一个从光明到黑暗、又从黑暗到光明的过程。这项事业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仅2005年,深圳就有67名志愿者完成了角膜捐献。从1999年至今,这个数字已接近300。姚晓明说,在黑暗中等待光明的人还很多,他期待着更多人加入到这场爱的接力。
而一位网友称,姚晓明博士差不多已经是我们这座年轻的城市的一张道德名片了,他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义举――“角膜捐献”,已经是深圳这座城市传播大爱的十年传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