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

2009-05-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益西加措 我有话说
本报拉萨4月30日电“自从用了高质量的沼气后,做饭烧水更节省方便了,厨房卫生大大改善,庭院也清洁了,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了。”拉萨市达孜县塔杰乡巴嘎雪村农民拉巴的肺腑之言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西藏自治区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村沼气建设、扶贫开发、游牧民定居
等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农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实惠。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告诉记者,自治区一直努力探索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整体推进,认真组织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为整体推进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自治区组织编制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9年2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这一规划,提出用近5个五年规划期,投资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草原等生态补偿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2004年,国家投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078万元,对西藏的97.46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了补偿,2009年补偿资金提高到7.5亿元,管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004.82万公顷。三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的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中,与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的有9项工程。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极大地促进农牧区生产条件的改善,打牢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还将为农牧民的增收致富提供难得的机会。在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中,西藏农牧民仅从退牧还草工程中国家给予的饲料粮补助一项,就可获20多亿元的补偿收益。

随着《规划》的全面实施,广大农牧民可通过参与草场保护与建设、沙化土地治理、植树种草、森林管护等获得报酬,增加收入。多年的实践表明,生态富民行动不仅直接改善了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