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文造假如何也“国内开花国外香”

2010-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武洁 我有话说

荷兰教授Spek编纂的原本用于“纠错”的程序,最终检测出中国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存在造假行为。2009年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宣布,这两人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

无独有偶,2004年至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在《晶体学报》系列期刊上

发表了279篇文章。5年内在同一份期刊上发表279篇论文,几乎平均一周便有一篇论文面世,专栏作家的产量恐怕也不过如此,能把学术论文写得如同小说一般文思泉涌,洋洋洒洒,更令人刮目相看。不过,当事人已承认,发表这么多论文不过是为了引起注意,而教授发论文,大学发奖金,则更是国内高校的惯例。既然如此,论文高产的教授其实并非缘于学术功力高,而更多不过是学术功利化的产物。至于上稿率如此高的国际学术期刊,其权威性似乎也有必要打上个折扣。

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晶体学报》有着严格的审稿发稿程序,造假论文完全可能在发表收录之前便被发现并拒之门外,如此大规模论文造假的丑闻,也就没有了滋生的空间。不过,假如因此便让国际学术期刊一方分担论文造假的责任,并以此为由开脱造假论文始作俑者的责任,恐怕说不过去。事实上,《晶体学报》这份国际学术期刊,的确可能在选稿用稿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严谨,但是,学术期刊的选稿其实也是建立在对学者学术诚信的基本信赖这一前提之上的,更何况,人家的E分卷其实不过是收录实验数据的网络版,本身更有着学术交流电子论坛的意味,这样的平台恐怕也不宜搞得门槛过高和过分严苛。

然而,国际学术期刊的这一点点宽松管理,居然成了国内某些学者们的乐土,成了个别学者大发所谓“学术论文”的园地。为了追求数量,有人有恃无恐地搞起了学术造假的花招。不过,正所谓“纸包不住火”,当荷兰教授的纠错程序居然意外地发现了这些造假论文时,某些中国学者的斯文与诚信恐怕早已统统扫地。

尽管国外教授对中国学者的行为也表示了理解,“货币奖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但此后中国科研工作者却要为发表文章而承受更为巨大的信任压力。的确,科研体制之弊,不符合科研规律的论文指标无疑是中国科研工作者们难以承受之重。但是,假如因此便连起码的学术道德也弃之不顾,把基本的诚信都抛诸脑后,恐怕早已超出了学术的范畴,而更需追问人的道德水平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如此大批量的造假论文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论文造假似乎也玩起了“国内开花,国外香”,我们也就不能仅仅将其视作又一桩学术丑闻,而更应正视并反思国内论文造假风背后的学术生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