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艺术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

2010-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匡石 我有话说

当代各种艺术形式疾速翻新,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多元艺术文化之间扬弃与取舍,这些都是全球化环境中,高校艺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工作者。

“和谐”的理念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思想。如果说,在

古代社会,它主要强调“天人合一”的对自然本真的崇尚,那么在当代,它无疑被赋予了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动态平衡的思想内核。针对目前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谐的教育理念主要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面对疾速翻新的艺术形式,我们应该注重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和谐。艺术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先行者,每当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并成为热点,就会在社会上引起相应的反应。当代的艺术教育从学科划分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原有的绘画、音乐、雕塑等传统科目已经快速衍生出许多新兴的艺术门类。摄影、服装设计、视觉艺术、动漫、装潢设计等等专业从诞生到兴起,很快就成为热门学科。在最近几年的艺术高考专业报名中,新兴专业的火热程度早已超过了艺术基础学科。然而,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为,新兴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基础学科,并且是在其之上发展起来的。不管是动漫还是摄影,这些专业都是需要绘画等专业知识的基本功底。如果因为学习新兴专业就是为了毕业以后更方便地就业,而忽略了基础学科的建设,那么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疑将会渐渐摧毁艺术这一门类的根基。高校的基础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重视基础学科,并在艺术学科的平衡上和学生报考上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其次,要注重专业技法与审美素质的和谐发展。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毕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但是在创造力和感受力上却显露出了不足。这种现状对于艺术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教学的本分要求授业者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对教授的艺术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职能,要求在短时期内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完全理解和熟练运用的目的。目前的高校艺术教育,相对注重学生艺术专业的技术水平,忽视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注重外在的技能与内在的素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是艺术教育首要面对的问题。艺术作为高级的文化形式,固然要求参与艺术活动的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应该继续强化对学生基本技法的训练,使他们掌握扎实和过硬的基本功。然而,艺术又是一种美的体验活动。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技能,还要有审美的内在素质,不仅可以创造出饱含美感的艺术作品,而且还能够拥有“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马克思语)。审美素质的培养应该从理论的积累方面入手,为学生制定相关科目的读书任务,尤其注意中外各流派的美学思想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中蓄积技法上突破的实力。

再次,要注重本土传统与外来元素的和谐。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沟通和了解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契机下,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形式,作为人类情感无需语言的传达方式,必然走在最前方。对于这种现状,当代高校的艺术教育势必要在民族文化传统自信自尊的前提下,吸收外来元素,对于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如何在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元素之间达到一种“生态和谐”的美学平衡,是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同样重要的追求。从艺术的纵向发展上看,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薪火要在代际之间继承和延续,艺术教育应该在这方面为学生梳理民族艺术传统的脉络,总结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便于学生抓住其中的精髓和精神。同时,多元艺术文化的拼接、整合、借鉴和吸收,又是艺术横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要注重寻求各文化要素间相结合的联结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交叉结合的主体认识。由此,力争做到在弘扬民族

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地汲取外来的艺术文化营养,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丰富自身,从而建立一种本土与外来相和谐的、生态的艺术教育方式。

和谐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全球化的现实,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突

破,更强调了艺术教育多种学科、多重能力和多种元素的平衡和共存。艺术教育工作应该积极倡导一种表达生态性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和谐的发展理念,以技能训练和审美培养为目标,以多学科共同发展为标准,在自我发展和多元发展的轴线上展开,这种新的定位和思路,体现了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践行。在国力日益强盛,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艺术文化素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倡导一种“和谐”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文化实力的长远发展都将具有切实的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