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访的人物胡平,是曾经和我们一起走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革命成功以
后,长期在福建从事经济工作,历任福建省计委主任、副省长、常务副省长和省长。1987年,任国家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商业部部长,1993年任国务院特区办主任,2004年底离休。本书的采访者通过与胡平面对面的交谈,多角度地展示一位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的感人至深的回忆片段。
1978年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从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充满了艰难曲折,有时甚至惊涛骇浪,但是它正以中华民族、世界人类前所未有的灿烂画面载入史册。这也是一个呼唤英雄,而且成就英雄的时代。曾直接参加中国改革开放事业20多年之久的胡平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之一,是这个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以下简称《访谈录》)一书记述了他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切身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各方面深层次的思考。读完这部《访谈录》,笔者认为,受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下特点值得记述。
现代化进程视域中的当代中国历史观。当代中国60年的历史可谓波澜起伏、壮观如画,但如何看待和评价它?不少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割断前后30年之间的联系,使人难以理解什么叫“一脉相承”;还有些作品从经典作家限于历史环境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美好未来描述的词句,对今日中国种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判,这些都使一般读者无所适从。而胡平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难历程出发,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客观描述。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描述的的同时,对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事件,以当事人的感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搞大炼钢铁,在20世纪用农民运动这种方式来搞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不行的。但是他是在探索,探索如何快一点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落后。”“合作化本来是中国的一大创造……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战时可以将大家都联合起来,但是要搞建设就有问题了。”这种前后一致性,以前者的挫折为后者的铺垫的中共领导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观,无疑为普通读者重新认识新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前30年的历史提供了前后一致的视角。
唯物史观前提下独到的英雄作用观。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不但没有像国外不少政客、舆论家所估计的那样消沉,乃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消失。相反,自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中国以势不可当的姿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前行,用自己的成就捍卫了社会主义的旗帜,令世界惊羡。胡平在充分肯定当代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同时,对邓小平的个人贡献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胡平认为,在对人类现实世界的认识上,邓小平的空间范围大,“更重要的是他曾到法国留学,这恐怕是产生邓小平思想的重要因素。在国外的岁月里,他认识了世界。”邓小平是“具有远大的气魄和实干家精神的。”此外,《访谈录》中胡平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实施,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贡献了独特的见解。
多层次地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胡平把它一直放在“大历史”背景下观察、讨论、思考。一方面,他把这段历史放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冲击――回应”宏观背景下观察,认为是一百多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必然发展结果。另一方面,他从社会发展必须的协调和谐要求出发,在中观层面,充分肯定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物质生活领域(“吃”、“穿”、“住”、“家用”)发生的阶段式(“温饱型”――“享受型”――“休闲型”)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的同时,对畸形消费和贫困共存的局面深感忧虑。在微观方面,对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胡平也是以统筹兼顾的眼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由于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缺乏现代化知识准备,简单地把现代化等同于烟囱化、高楼化。在乡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新农村建设远不是盖一个‘新农村’让农民住进去那么简单。不只是形象要变,重要的是经济上要有所发展”;“农村的社会公共事业体系需要重建”。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必须正视我们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需大力开发清洁资源。在国企改革方面,尽管成绩显著,但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保持谨慎的乐观,如还存在企业内部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
深沉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创新观点。关注文化问题是这部《访谈录》与其它以改革开放为内容的类似作品相比的最显著的特点。《访谈录》的内容不但有1/4的内容专门论说文化,而且在其他部分也自始至终关注文化问题。一方面,胡平对当今中国“物质产品”的丰盛与精神文化的缺失这一矛盾现象,表示出了深沉的忧虑:“孔夫子‘下岗’了”,“文化复兴在整个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地位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埋葬很深,现在未被好好挖掘利用”,“中国现代化呼唤大思想家”。另一方面,作为“商业文化学”的首倡者的胡平以自己的领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自强不息和以柔克刚”;在当今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凡此等等,展示了胡平对中华文化创新的思索,从一个新的角度启迪当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文化自觉。
读完这部《访谈录》除了有上述几点初略体会外,还有一种对老共产党员胡平人格、党性的由衷敬意。
《改革开放亲历记――胡平访谈录》胡平口述宋爱茹执笔中央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