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郑州大学

2010-01-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郑大】精神

郑大的新

王保国

对于郑州大学的印象,人们往往用一个“新”字概括。初次接触,满眼的新的确会使人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走入郑大,仔细品味她时,郑大的新又会

使人感到一股浓浓的厚重,那是培育了五千年中原文明的沃壤的气息,那是一种经历风雨砥砺后的成熟与稳健,一种渐入佳境的铿锵之音与弘毅品格。

新郑大的确很新,它是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的。三校合并后的新校园优雅美丽,焕发着新的生机:新的校舍、新的景观、新的道路、新的草木……处处透露着新的气象。以其偌大的身躯坐落在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尤其显得崭新与靓丽。

然而,郑大的新并不仅仅是这满眼流荡的红墙碧瓦和花草柳影组合起来的富丽与繁华,这只是表面上的,郑大的新更在于这所“新校”在新近九年间取得一个个新的成绩、新的进步,以及她展现给世人的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勃勃新姿。

郑大的新新得令人惊羡,有人将郑州大学看作高校中的新锐,言语中满是惊诧与羡慕。合校不到十年,新郑大在河南高等教育史上创下了一个接一个的第一: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国第一所与教育部实施省部共建的省属高校;在全国第十批学位点申报中,博士点数量有较大增长,使总数达到81个。说实话,放眼全国高等教育界,取得这些成绩,也不值得沾沾自喜,但新郑大孜孜以求、奋发励行的精神却值得大书特书。

认真品味郑大,郑大的新来的何其不易!每一前行的脚步凝集了多少人的心力!于是,我们看见:郑大的新还来自数百名老教授们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执著的追求;还来自数千名中青年教师常年满负荷的付出;还来自数万名全国各地青年学子投入这片热土的蓬勃朝气。来自于宿舍、实验室不息的夜灯;来自图书馆、教室匆匆的身影;来自林荫下、花坛边的朗朗书声;来自体育场上青年才俊的活泼英姿……

三校合一的新郑大被称为国内融合最好的范例之一,合校的成功激发了郑大人争创一流的活力,新郑大建立之初,郑大人便将奋斗目标锁定在建立全国一流大学上,为此,学校制订了推进学校从教学型高校向研究型高校跨越发展多项措施,如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加强学科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等。九年间,郑大人锐意进取,笃志潜行,一路走来,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师资队伍建设跨上新台阶,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新校区建设呈现新景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年间,郑州大学共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九千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二百余项,四百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与其说成绩来自于汗水,不如说成绩来自于对学术的执著和创新精神。在这一精神的背后,我们想起了一连串名字:霍裕平院士,致力于凝聚态物理研究,他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我国建国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科研五十余年,是我国耐火材料专业的首席科学家;吴养洁院士,五十余年如一日,为学严谨,为人诚笃,深耕化学,成果丰硕;申长雨院士,凭着执著与创新,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九年来,郑大共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和青年学术骨干一千五百余名,“一氧化氮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穆拉德教授,“欧元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一批世界级大师先后到郑大讲学,并受聘为兼职教授。

回首是春,仰首是秋。当我们听到郑州大学被唤作新锐时,我们忽然没了那份激动,我们热泪满眼,因为它使我们更多地想起新郑大院士们蹒跚的步履,老教授们不息的夜灯,中青年教师们匆匆的身影。

然而,那步履,尽管缓慢,但却坚毅;那夜灯,尽管微明,但却璀璨;那身影,尽管匆匆,却十分执著与激情。

我深深地想,郑大的新更来自于郑大人对中原这片土地的热爱,这里曾经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诞生和活动的地方。思想在这里发轫,文明在这里肇始,郑大作为中原主要学府,他们担负着中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荣耀与未来,所以他们笃信仁厚、慎思勤勉,所以他们励志前行、不曾懈怠。啊!郑大的新原来这样厚重!

【郑大】寄语

●申长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笃信仁厚,慎思勤勉”是郑州大学倡导的校园精神。笃,就是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仁,就是要宽容仁爱,处事大度;厚,就是要为人诚恳,厚德载物。慎,就是要谦虚谨慎,取得成绩不自大;思,就是要深入思考,面临问题不盲从;勤,就是要刻苦勤奋,一生上进不懒惰;勉,就是要努力奋勉,遭遇挫折不自弃。

●南振中(郑州大学校友、新华社原总编辑)

年轻人要怎样才能尽快成才?我觉得一要“不分心”,杂念要少,要舍得把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用到事业上;二要“有点忘性”,多记一些关乎全局的事,多记一些对工作确有帮助的事;三要“不争功,不诿过”,要豁达大度,不要因为一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受到影响。

●吴养洁(中国科学院院士)

要知道是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我们要牢记祖国的恩情,把自己的青春和学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钟香崇(中国科学院院士)

取得科技成就主要靠的是爱国心、事业心和自信心;还要有献身精神、攀登精神和协作精神。

●关绍康(全国教学名师、博导)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必将一事无成。

郑大学生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节目

【郑大】关注 

赓续文脉弘扬国学

宾:

郑永扣

党委书记

宋毛平

副校长、嵩阳书院院长

韩国河

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邹建波

郑大嵩阳书院09级学生

郑永扣: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并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不仅为古代高等教育作出过特殊贡献,也是中原思想文化的一张名片。重视国学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向是郑州大学最为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的中国古代史等学科已经处于全国前沿水平,史学、文学和哲学等优势学科的存在,也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对接具备了现实基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此背景下,郑州大学无疑有责任、有义务赓续文脉,弘扬中原文化,开辟国学复兴的新路径,为国学教育和河南省“文化强省”战略作出贡献。由此,郑州大学与嵩阳书院联媒,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则有利于更好地整合与发挥学校自身国学研究优势,有利于探索和加强新时期国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有利于加强以中原文化为特色的国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更好地履行赓续文脉、弘扬国学、弘扬中原文化的光荣职责。

宋毛平:嵩阳书院作为古代的高等学府,是中国新儒学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北宋以来历代名儒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等一大批饱学之士都曾执鞭于此。毫无疑问,高水平教师的会讲制度,是其保持学术、学问鲜活的机制之一。

今天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同样要秉承并发扬这种教学方式。新的嵩阳书院以学校的历史学院、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相关人文社科院系为依托,汇聚了一批人文社科院系的名家名师,如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高敏教授、研究《尚书》的李民教授、研究三礼学的杨天宇教授等,同时书院还将在全国甚至于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名师大儒来学院任教,并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书院讲学布道,在夯实本科教育这个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三个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融教学、科研、文化、旅游为一体,为中原文化乃至国学的繁荣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

韩国河:在嵩阳书院讲堂的门楹两侧,刻有一副对联:满园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这既道出了书院当时之风范,也点明了教学育人的终极追求。今天,作为郑州大学的教师,同样牢记着育人为先的使命,而嵩阳书院曾经确立的“为学六则”――“立志、存养、尽理、力行、虚心、有恒”,也早已融入学校“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学风与校风之中,成为郑大人安身立命的信条和准则。

早在1996年,学校已经着手打通了文史哲课程体系,并设置了人文学科实验班,13年学科交叉培养的教学经验是学校办好书院、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一方面不忘记本民族的传统,拓宽学生创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借鉴海外的优秀文化,形成学生国际化的视觉,力争为学生们打造更好成才平台和土壤,以续写嵩阳书院曾在古代教育史上的浓墨重彩。

邹建波:简洁中不失雅致,古朴中尽透书香。走进设立于千年之前的嵩阳书院,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古代书院全貌尽现眼前,置身其间,仿若依然能闻听到古代先贤们的孜孜教诲,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

《周易》有言:“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入学以来,在学校浓郁求学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已深深感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带给我更多人生感悟的同时,也帮助我解答各种生活难题,端正良好的求学态度。作为书院的首届学生,能够在大学四年学习传统文化,这让我在幸运之余,也倍加感觉珍惜。因此,用四年的青春时光在郑大嵩阳书院潜心阅读国学经典,培养人文精神,深入学习和钻研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去探索该怎样传承、创新并发展传统文化,应是我这个书院求学者的不懈追求。

【郑大】记忆

廿载回眸

林疆燕

光阴荏苒,转瞬即逝。猛然发现,我离开大学校园已经二十年了。有的夜晚,梦中回到毕业之际的宿舍,遍地狼藉,八张床都空了,最后离开的我在捆扎行李,心里空落落的,这种感觉那样清晰,二十年了。

在我对大学生活的印象中,老师、同学的身影凝结在时间的记忆中,是最为宝贵的。

我至为感谢当年郑大对中文系必修课的设置,为我打下受用一生的扎实的专业功底。当年的中文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实打实地有三年。印象深刻的导师有教授《史记》的郭双城,他应该是南开大学毕业的,我们毕业之际他病逝,53岁。先生的学术资料没能查到,我只存有他主编的一本教材。他北方气质,魁梧,走路很快,常穿的中山装毫不讲究,我注意到他那时而戴上时而取下的眼镜很旧很旧。最有趣的是先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是事先密密麻麻写在厚厚的讲稿上的,包括评述本纪与列传人物的幽默的点题,包括题外话,包括问候语。奇特的是他依照讲稿娓娓道来一字一句讲述,并不枯燥呆板,反而如行云流水,思路缜密,峰回路转,令学生们听得趣味盎然。可惜当年我是个懵懂的学生,但求分数,感受肤浅。直到现在回忆,才体味到先生沉浸于学术与教学中的缜密严谨,对莘莘学子的用心良苦。他的英年早逝,是否因为心力太过消耗啊?近年国学风靡,我翻查很多解读《史记》的书,各种版本中有的说法不一。我拿不准,想起当年,课间求教时先生立刻解答,神情专注而认真。先生而今在哪里呢?!

记得1995年生孩子,孕期有闲看书,曾读到杨绛先生追忆她的父亲补塘先生晚景,说父亲中年之后常于老宅庭院中吟哦金农诗:“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那时只觉得虽意境萧索但仍唯美,今天回忆那些已经过世的老师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讲台上的风采神韵清晰如昨。当年读诗惘然,而今却潸然泪下了。

同学中间我想起更多的是我的女同学们。刘萍学姐比我要高两届,当时在校是引人注目的才女“校花”,能诗善画。有个暑假学校筹办校庆,我们整整相处两月。她身量高挑,桃花般的面庞,一双明眸如秋水照人。学姐绝美而端庄,言语不多,有冷傲之名,但我却觉得她对我这个学妹照顾有加,在校宣传部画完宣传画,就带我去买雪糕吃。想来我们那时也就十八九岁。2003年我出差去广州,她那时在广州工作,我们专门联系见面,聊得很高兴。当年的校花,青春的光芒已敛去,一袭黑衫,俨然成熟优雅的知识女性,依旧很美。

我始终难忘是大学入学的那天,新生去排队注册,我前面是一位头发剪得短得像男孩、又别着发箍的女孩子;去排队体检,前面还是她。我们相视一笑,愉快相识。她就是后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大名鼎鼎的何向阳。她在大二还是大三摒弃了她那特别的发型,我已经不记得了;后来留起来并在二十年里始终如一的长发却是浓密乌黑的自来卷,恰如古希腊女神。她的美貌是惊艳的,而她在学术道路上的跋涉则如苦行僧般,两者有如此惊人的反差。我们是同窗好友,多年倾心交谈,次数却不频繁,毕业后各自忙碌但互相关心。我因此知道她并不单调,有自己坚守的精神世界和高雅的生活品位。她出版专著,一本,又一本;她行万里路,远涉西北、海外,写纪行;她获奖了,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我为她感到骄傲,我的优秀的好同学。

前几天看黑泽明的作品《未休矣》,写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他的学生们每年为他祝贺生日。影片有一个细节:师生酒酣之际,重复当年稚子的游戏,齐声问道,“做好准备了吗”,老师则微醺答曰“还没有呐!”。黑泽明在生命哲学的思辩中,始终坚持深刻地探究。是的,我们在人生价值的不懈追寻中,还远远没有准备好;但我们将从母校给予的起点出发,再出发,继续坚韧地坚持向前走。

图书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籍、元和广场上傲然挺立的钟楼、波月长廊边随风舞动的垂柳、河园里碧波荡漾的湖水,核心教学区里彻夜长明的灯光……美丽的郑大校园留下一代又一代郑大人黄金时代的痕迹,每个郑大人将从这里出发,走遍天涯海角。

刘超张威/文

【郑大】地标① 图书馆

从学校东门走进,一座巍峨壮观、清丽典雅的大楼映入眼帘。从平面图形上看,它就像是一本翻开的书,期待着莘莘学子来研究、来探索、来开发。它庄严地承载着郑大人的深切厚望,凝聚着郑大人对知识的满腔热情。你会被每个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学子而感动,他们遨游在书的世界中,眼睛中闪烁着对知识无限渴望的目光。图书馆里除了翻书声,几乎没有其他声音,这是一种深沉的静寂,令人震撼,也令人敬佩。一代又一代的郑大人就是在这里思考着、收获着、成长着……

【郑大】 地标② 元和广场

这里有着郑大的“第一高度”,56米的钟楼象征来自五湖四海郑大人的团结和凝聚。它默然而立,让人对“晨钟暮鼓”有着无限的遐想和期待,而伴着朝阳和晚霞在这里读书的一个个身影也成了郑大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每年元旦在广场上举办的迎新年晚会更是每个郑大人的“狂欢节”。在新年零点到来之际,我们登上钟楼,敲响大钟,浑厚而悠远的钟声寄托了每个郑大人对过去一年的深情回味和对美好未来的殷切展望。

【郑大】地标③ 泊月长廊

邀来明月,坐论古今。郑大学子喜欢这里的依依杨柳和茵茵绿草,我们将琅琅的读书声,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洒落在这诗意的地方,诠释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哲思。这里校园文化荟萃,全校近100个学生社团“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里演绎着郑大学子的青春故事,彰显着郑大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示着郑州大学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

不论何时,我们都会记得,这里是我们青春的纪念册,记录着青春年华的宝贵与多彩。

【郑大】地标④ 河园

河园是蜿蜒于学校新校区内的一汪清水,如龙之睛,充满灵气。这里堪称郑大最美的景观,从南到北分别由水源广场、亲水栈道、问鼎广场、博弈广场等8个景观区组成,生动地述说着中原文明的璀璨和辉煌,描绘着郑大校园的秀美与内涵。河园中有一船名曰“渡”,暗合教育的本意,即将懵懂之学子“渡”成博学睿智之才。时至今日,郑大这艘船已经“渡”了数万名学子,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搭乘这艘“渡”船,到达成才的彼岸。

【郑大】 地标⑤ 核心教学区

在学校的中心地带,有一个蔚为壮观的建筑组,如一个半圆挺立在美丽的校园里。诚如其名,它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它的300多间教室承载了无数郑大人成长成才的梦想。它与学校的工科园、理科园、文科园、医科园相互呼应,昭示着学术领域的百花齐放;核心教学区的南北各有一个环形楼梯,在空间中划出优美的弧度。几乎每个郑大人都曾沿着环形楼梯攀登到过核心教学区的最高点,品尝“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和“无限风光在顶峰”的成就感。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华中师范大学

(12月24日10版)

走进安徽大学 

(12月10日10版)

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

(11月12日10 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