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的民族文化在北京宣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声名远播。随着牛街地区的危改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更使这一古老的街区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和靓丽的风采。
牛街位于北京西南隅,因为这里有古老的清真寺而闻名。明代曾叫过礼拜寺街,清康熙年间,这里正式命名为牛街并沿用至今。
牛街不但在国内闻名
牛街礼拜寺内收藏有一批罕见的珍贵文物,堪称稀世珍品。除历代文物外,尚有跨院内的两座筛海坟(筛海:阿拉伯语译音,指年高有德的宗教学者)。一位是来自伽色尼(在伊朗境内)的阿哈默德・布尔塔尼;另一位是来自布哈拉(属中亚西亚)的尔马顿迪尼。他们是在元朝初年时来中国讲学的伊斯兰长老。这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见证。
随着祖国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前来聚礼、朝圣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已达15万之众。
1979年,中国政府拨巨款整修牛街礼拜寺,于1980年重新开放。在亚运会期间,巴基斯坦总统伊沙克・汗率代表团60多人;伊朗副总统率代表团20多人,同时来到寺中,与600多名中国穆斯林共同聚礼。伊沙克・汗总统当场捐赠10万卢比作为“乜帖”,友好的气氛十分融洽。
在每年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默罕默德诞辰)期间,牛街礼拜寺内人头攒动。尤其是开斋节时,与会者有2000人,参观者达万人,其中包括外国宾客、留学生、使馆官员等,牛街一时万人空巷。
1987年,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30多个国家,1000余名中外穆斯林在牛街礼拜寺内参加了“首都穆斯林为和平祈祷”的大型宗教活动,盛况空前。
1995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在牛街礼拜寺举行了中国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祈祷和平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牛街礼拜寺历经千年,古貌犹存,影响深远。许多国际友人纷纷把牛街视为圣地,亲切地称为“东方小麦加”,千年古寺成了联系和团结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穆斯林的纽带,而成为北京对外开放的窗口。
近年来,北京宣武区的发展建设突飞猛进,牛街的危改牵动着许多市民的心,尤其是宣武区的穆斯林群众更是满怀着希冀和憧憬。
2008年,宣武区委、区政府抓住“奥运”的机遇,知难而进,狠抓落实,牛街的危改规划顺应人心,实施顺利。如今从牛街北口放眼望去,一条通衢贯穿南北,街道拓宽四倍,马路两旁的楼房拔地而起,门窗上镶嵌着民族风格的装饰和图案,典雅而明快。路东的输入胡同,也修建起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
闻名遐迩的牛街礼拜寺完好无损,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路旁静观着牛街的历史变化。它面前的大影壁完好地矗立在原处,这是有关部门采取了政协委员们的建议,使它成为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分界线,这既保存了古建筑群的完整风貌,又使不同的车辆各行其道而井然有序。
街中原有的数十棵老树,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安然无恙,浓荫蔽空映衬着如茵的绿地,体现了“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构想。如今,牛街已是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化设施的繁华所在,古老的街道重展英姿,再创辉煌,成为集观光、朝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街。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牛街小学等单位迁出礼拜寺后院,被拆除的清真女寺也得到还建,受到穆斯林妇女群众的欢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中国穆斯林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斋节。我清楚地记得9月21日清晨,牛街街道两侧彩旗飘扬,洋溢着节日气氛,各族穆斯林身穿节日盛装,头戴各式民族帽来到牛街礼拜寺。一进大门,“恭贺穆斯林佳节”横幅便映入眼帘,寺内扩音器里传出了悠扬的古兰经诵读声。9时整,全体阿訇统一着装,手持芭兰香步入礼拜大殿,参加会礼的达5900人,北京市和宣武区的有关领导在市伊协会长、大阿訇薛天利等人的陪同下,来到牛街礼拜寺祝贺穆斯林节日,并参观了“牛街礼拜寺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对于牛街礼拜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以及有关文物的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土耳其等17个国家、109人参加了会礼。具有东方特色的牛街风情和热情好客的牛街穆斯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中国60年辉煌巨变的一个侧影,至今想来仍让我感到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