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欧盟外长”的阿什顿11日在欧洲议会听证会上说,她相信“静外交”,在很多场合,远离聚光灯与人交谈会更有效。当地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其中的“弦外之音”,“静外交”似乎比带有强烈西方利益和价值色彩的某些“高调外交”更为务实。
几乎整整一年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出席参议院听证会时,提到现
一“静”一“巧”,分别出自两位女“外长”之口,而她们所代表的分别是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中透露出的信息颇耐人寻味: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里,全球变革促使西方国家就其对外政策作出某种反思,“静悄悄”地调整某些策略。
阿什顿在听证会上面对有关她“缺少外交经验”的疑问,提出“静外交”作为回应。然而,作为“欧盟外长”,笃信“静外交”涉及的恐怕不仅仅是其个人风格。她在听证会上谈到欧盟未来对外政策的设想,表示面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欧盟需制订新的外交政策,以应对世界形势发生的新变化。
世界形势发生的变化,表现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表现出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表现出现实与某些西方国家多年前所预想的形势发展的重大差异。对发展中国家动辄高调施压、强推价值观念甚至显示军事实力,越来越难以奏效。顺应时势,需作策略调整。
事实上,人们很难想象,在殖民扩张时期、冷战时期、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及布什政府推行“大中东战略”时期,“静”与“巧”会如此显眼地出现在一些国家的“外交词库”中。它们的出现,既非巧合,也不是偶然,而是世界发展新阶段的一种策略选择。
当然,无论“静外交”还是“巧实力”,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各自集团、国家利益。人们只是希望,在当今时代,在发达国家的外交理念中,能少一些喧嚣,多一些倾听与交流,少一些独行其事,多一些多边合作与互利共赢。这样,才能朝着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方向迈进。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