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横亘550多公里的武夷山脉,北起浙江仙霞岭,南至广东九连山,层峦叠嶂,山高涧深,是福建与江西的边界屏障。在这崇山峻岭之间,除了有众多鲜为人知的自然生物种群外,更有神奇而独一无二的古闽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深厚积淀。悬棺、角怪等千古之谜悬而未决,最近又传出太极祖师张三丰和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祖籍地在这一带等
孙猴子作为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一个具有充满浪漫主义想象的神话虚构人物,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孩童津津乐道的偶像。但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时代,孙猴子已经不再是孙猴子,而成了一种“消费”的道具。这种“消费”的招牌,有的时候是学术,有的时候是资本。
作为一部神魔鬼怪小说,小说中所描述的神通广大的天生石猴孙悟空,根本就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一个人物,在现实中没有“原型”,怎么会有现实中的“老家”呢?一个虚无缥缈的神话小说人物,能够被“学术”出祖籍地来,着实已经够滑稽、够荒诞的了。然而,更滑稽、更荒诞的是,关乎“猴王故里”的学术“探究”还不止一次。2006年,某大学教授就通过研究认为,泰山是《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孙悟空的“老家”。这样的学术成果着实难以让人理解。而在此之前,关于“猴王故里”,也曾经演绎出多个版本。
猴子不像猴子,关于猴子的学术也不像学术。不难发现,这些年诸如此类带有明显地域功利色彩的“学术研究成果”多如牛毛。前不久,有网友发表图文帖《明明是张家界,〈阿凡达〉导演偏说是黄山》,称《阿凡达》导演卡梅隆参加北京首映式时说,片中的“哈里路亚山”原型来自中国黄山。这名网友质疑称“哈里路亚山”的原型不是黄山,而应是湖南张家界。为啥盯住了《阿凡达》中的一座山?可以想见,此心态与钻研猴王故里大抵相似。此类事件的集聚已成了一个奇异的“文化现象”:但凡历史名人的故里,不管确有其人还是虚构,都被各地争来抢去,当作旅游经济的载体。一如李白的出生地被考证出多个版本,一如孙悟空也被研究出好几个故里。
这便是消费主义时代的“孙猴子”传奇。就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猴王到处安家、唐僧包二奶的消费时代的学术闹剧。“消费”正在消解着学术的价值内涵,古人、历史乃至一些文化遗产,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可操控、可娱乐、可恶搞、可肆意解构颠覆的“面团”。更多的人把这种“解读”当成了一种娱乐。本着娱乐的精神,开放的品质,我们原本应该平和地看待一些娱乐的事物,既娱乐了他人,又娱乐了自己,一举多得。只是,现在对娱乐古人和文化的这种乐此不疲的行为,是否真的应该?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