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与丽江的“强强组合”使《印象丽江》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旅游文化产品中的精品。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编者按近年来,云南大
力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努力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逆势上扬,增长势头强劲。通过改革创新,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
“云南现象”的核心和实质是探索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云南现象”既是云南作为多民族地区努力创新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益实践。
为此,本刊特推出云南文化体制改革专题报道,力图全方位诠释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期对各地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所裨益。
彩云之南,人杰地灵,文化丰茂,绚丽多姿。云南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浓郁的民族特色,不断在中国舞台乃至世界舞台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和震撼,呈现出持续快速繁荣发展的新景象。一股“云南文化”旋风从三江并流的滇西高原,到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从边陲古城到首都北京,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震撼无数观众,长篇力作《水乳大地》征服了众多读者,“七彩云南”大型民族歌舞倾倒美国,《丽水金沙》《蝴蝶之梦》渐成文化品牌……云南文化,千帆竞发,共争风流。
“舞蹈云南”,“文学云南”,“音乐云南”,“影视云南”,云南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云南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和经济现象,专家、学者将之概括为“云南现象”。
体制改革:“云南现象”的源泉
去年12月27日上午,从北方长途跋涉来春城越冬的红嘴鸥,在波光粼粼的翠湖公园水面上觅食嬉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就在此刻,紧邻翠湖公园的翠湖宾馆也是披红挂彩,一派节日气氛,一出注定要在云南文产事业上留下华章的大戏正在上演。
10时整,金色大厅里,各方嘉宾一起用热烈的掌声祝福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建又用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告诉大家,云南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云南广电网络整合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9年6月26日,云南省委常委会正式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有了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连出重拳:
12月18日下午,云南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昆明举行揭牌仪式;
23日,云南出版集团正式更名为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全部取消事业法人资格,注册登记为企业法人;
30日,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此外,为了更好地规范文化市场秩序,12月28日,云南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在昆明挂牌成立,意味着云南文化市场将一改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更集中、更有效的监察。
民族文化:“云南现象”的土壤
历经多年改革风雨、尝过失败阵痛的云南人认识到,还是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打好民族特色牌,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省文化厅副厅长范建华看来,云南过去简直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在云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其中15个是云南的特有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元谋猿人、腊玛古猿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古滇青铜文化、大理南诏文化、爨文化、抗战文化等构成了云南历史文化的主线,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为代表的文化足迹至今充满着无穷魅力,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正是云南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早在1996年,云南就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是全国最早提出该口号的省份之一。2001年明确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并列为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不仅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步,而且文学艺术成绩斐然,“云南现象”逐渐在全国叫响。
这个偏居红土高原的边疆大省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正是借重丰厚、博大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巨轮飞速向前,诞生了一大批誉满全国的文化精品:《丽水金沙》、《云南映象》、《花腰新娘》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了一个区域文化产业的成功典范。
然而,云南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2008年,省委又作出了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部署。试点探索:“云南现象”的孕育
在发展文化产业之初,云南省就提出,云南文化产业将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珠宝玉石产业、茶文化产业等10大特色主导产业,走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之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委确定了“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的方略。
除中央确定的全国综合试点地区丽江市以外,2003年,云南还确定了大理州、腾冲县和省杂技团、昆明市电影公司等5个单位作为省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2005年,又将试点扩大到昆明、红河等六个州(市)和石林、建水等25个县(区),使云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分别占到了州市总数的50%和县区总数的近20%。
可喜的是,民营文化企业也在政府扶持下,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涌现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丽水金沙》从2002年5月开演到2008年5月,已累计演出4100多场,接待观众240万人次,总收入近2.2亿元,实现税利4000多万元,收入占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并已赴苏州创办了《丽水金沙》(苏州版)。
继《云南映象》在国外成功演出后,云南省杂技团赴法商演百场,大型专场晚会自2009年11月25日在巴黎首演以来,已“畅销”40余场,征服了众多法国观众及游客。
文化产业:“云南现象”的硕果
尽管席卷全球的金融“寒流”仍在大面积扩散,但闪耀着民族特色光芒的云南文化产业却如山茶花一般,开遍了整个云岭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令人关注的“云南现象”。
以雪山作背景、用蓝天作幕布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印象丽江》,向人们讲述质朴的“丽江史诗”。2009年以来,《印象丽江》观众总数比去年同期递增200%,成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逆市飘红”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
在昆明,《云南映象》已先后在国内外演出300余场,总收入达1.2亿元;在腾冲,云南柏联集团2003年进入开发的和顺镇被打造为旅游胜地;在西双版纳,曼春满等5个傣族文化园景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千里走单骑》、《神话》、《花腰新娘》等一大批在云南完成的优秀影视作品,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云南“文化导游”……
“十五”末,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3倍,增加值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占全省GDP比重的5.55%。2008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00多亿元,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2015年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云南的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面对来之不易的成就,云南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范建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并越来越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当前,云南文化体制改革将围绕重塑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这一重点,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将决心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今年取得新突破,坚决完成2010年改革的阶段性任务。”
近年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