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来说,是一个新的学术项目由此发端的年头―――这个以“现当代华人作曲家作品手稿典藏与研究”为其内容的学术项目,在经过几个月的认真清点、收藏和研究之后,以令人欣喜的成果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瞩目。同时,这个学术项目,也是对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研究历
一年前,钱仁平教授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他发现,自己走进了一座中国交响音乐历史的宝库。他在清点图书馆中多年留存下来的乐谱资料时,从中发现了许多尘封多年的珍贵乐谱手稿。从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怀旧》,到享誉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到现当代众多华人作曲家的作品,众多乐谱手稿正静静地“藏在深闺无人识”,几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空跨越。钱仁平感慨地将其称之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钱仁平教授从图书馆的一个木柜里轻轻地取出一个档案纸袋,放到桌上,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助手肖阳戴上手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抽出一份乐谱。钱仁平教授说,这份有些残缺、颜色泛黄的乐谱手稿,是作曲家黄自当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创作的管弦乐《怀旧》的手稿真迹,乃是无价之宝。
根据戴鹏海先生1988年12月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上的研究文章,可以确定管弦乐《怀旧》是“中国第一首交响音乐”。《怀旧》脱稿于1929年,至今已经历了八十个春秋,在这部谱写于美国出品的乐队专用谱纸的手稿上,还能依稀辨认出作曲家当时留下的修改痕迹,让研究者由此感受到黄自当时的创作思考和心理活动。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的资料档案中,像《怀旧》一样珍贵的乐谱手稿还有不少―――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原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始人萧友梅等前辈作曲家的乐谱手稿、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谱写的小提琴曲《行路难》乐谱手稿、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写于1949年的《新中国交响组曲》乐谱手稿、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陈钢当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乐谱手稿等等,都收藏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资料柜里。
但令人为之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乐谱手稿、尤其是年代较为久远的上世纪早期的乐谱手稿,因为岁月的流逝和收藏条件的局限,有的乐谱手稿已变得破旧不堪。钱仁平说,上海音乐学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这些珍贵的乐谱手稿,是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如果不好好整理保存,既有愧于前辈作曲家,也对不起后人。
钱仁平说,以前,一些老音乐家也曾想整理、编撰和研究这些珍贵的乐谱手稿,但由于经费、人员难以为继等原因,一直未能开展这项工作。去年,上海音乐学院启动了这项有关现当代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研究的学术项目,并为收藏这些珍贵乐谱手稿的资料室增加了恒温恒湿设施,给从事手稿收藏和研究的音乐工作者极大振奋和鼓励。
去年秋天,钱仁平与他的同事们向全国的音乐同行发出了乐谱手稿征集、收藏的信息,并南上北下、东奔西走,与各地音乐院校、图书馆进行广泛的联络沟通,这个意义深远的现当代华人作曲家乐谱手稿典藏与研究学术项目,已引起音乐同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整理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历年收藏的珍贵乐谱手稿的同时,各地众多作曲家的乐谱手稿也陆续入藏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在图书馆那些为收藏乐谱手稿专门制作的收藏盒上,可以看到全国九大音乐学院以及北京、南京、香港等地数十位知名作曲家的名字,已收藏了150多部乐谱手稿。距今时间最近的一部手稿,或许说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手稿―――去年5月,青年钢琴家陈洁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为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50周年特别音乐会演出改写了钢琴谱,陈洁在打印的乐谱上记下了她改编的所有音符和记号。
钱仁平教授说,这项旨在收藏和研究现当代华人作曲家乐谱手稿的学术工作才刚刚开始,所有的乐谱手稿在妥善收藏和认真研究的同时,还要进行专业的残损手稿修复、复制乐谱手稿副本和制作手稿电子版,供研究者和爱乐者研究和观摩,而那些珍贵的乐谱手稿,将作为珍贵的音乐文献和文化遗产妥善收藏,永远留在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中和我们的文化记忆里。
(本文图片/黄自《怀旧》乐谱手稿摄影/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