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败笔”纠在起笔之时

2010-01-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完颜平 我有话说

最近,南京城西干道要“扒掉”改建的消息一经报道就引发广大市民和舆论的关注:原规划可以使用50年的城西干道,在只用了10年之后就要面临拆除以建设新的“地下隧道”。在近日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这件事也成了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点,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重大项目建设都应该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论证。

有人曾形

象地说,现在人大、政协的代表委员是“职业智叟”,群众是“业余智叟”;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愚公本可以有多种途径可走,不一定非要带着妻子、儿子去挖太行王屋二山。而如果把“愚公的精神”与“智叟的智慧”加以结合,也许会产生另一个结果。就像南京的城西干道一样,如果当时有“智叟”站出来说上两句,有关部门如果能听得进去,而不一意孤行,把“败笔”纠在起笔之时,今天也许就不会出现“拆上挖下”的故事。

其实,在许多政府的决策中,公众也好,代表、委员也好,经常是“旁观者”,未曾亲身参与当年的建,也没有亲自策划今天的拆,有时候,他们对“建有建的好处,拆又有拆的道理”也并不全然知晓。但这些并不影响其行使对政府决策议论和建议的权利。因为,政府实施的工程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在“出手”之前,都应该听取市民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这样,才能促进政府“充分论证、理性投资、减少浪费、避免折腾”。

当然,南京城西干道的改造只是个案。推而广之,不仅在南京一地,在政府修路造桥的过程中,“建了拆、拆了建”、“你填我挖”、“你立我破”、“你起我推”的事在其他城市并不鲜见。随着发展的提速,各地都在你追我赶、大干快上,摊子越铺越大,项目越上越多,工程也越做越豪华。建设发展的主流当然要肯定,但有的动辄要搞“中国第一、世界前茅”,不排除有贪大求洋、铺张浪费的现象。这种建设大比拼的背后,有不少其实是“政绩”和“面子”推动的形象工程,而非民生的需要,如此,则更需要“旁观者”提出不同意见。

据悉,在地方“两会”上,南京相关部门的领导在解释城西干道为什么要拆时,一位政协委员当场站起来说:“你的回答我不满意!”我们称赞这位委员的勇气和责任,敢于“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又何尝不是代表、委员的“本分”。如果抱有“我明明知道,可我就是不说”,反倒背离了代表、委员的天职。而眼下各地和全国的“两会”都将相继召开,如果我们每个代表、委员都有这份勇气和责任,那“两会”的作用也将会更加名副其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