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电影:实现黄金机遇期的新突破

2010-01-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春利 我有话说

张丕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诸多措施。回首2009年中国

电影取得的显著成绩,展望在政策扶持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有太多的话题值得探讨。近日,记者就此走访了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

记者: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却成功突围,创造了不斐的业绩。毫无疑问,电影产业能够实现逆势而上,是有其必然性的。

张丕民:2009年,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是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性年份。在这一年里,中国电影实现了几个方面的增长:

首先是票房的增长,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在2008年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全年累计有《建国大业》、《十月围城》等12部国产影片突破亿元票房,另有一大批国产电影获得数千万元或接近亿元的票房成绩,改变了前些年票房产出过度集中于少数几部影片的局面;

其次是电影生产数量的增加,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较2008年增长50部;还生产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

第三是银幕数量的增加,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电影放映数字化程度全面提升。在2009年新建的电影院中,数字影厅达到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

最令人振奋的是观众人次的大幅度增加,2亿观众走进电影院让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观。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电影全行业深化产业改革,力促电影企业转企改制。天津、内蒙、宁夏等16家国有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集团化、股份制有限公司,与已经成立的中影、上影、长影、西影、峨影、珠影等集团公司形成了中国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的集团军。民营电影企业继续保持了旺盛的发展活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股市创业板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电影投融资开始被正式纳入金融体系,激励着电影行业进一步向规范化、现代化运营迈进。

我认为加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电影体制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片就是目标;思路清晰体现在从国情出发积极推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影市场共同发展的局面上;而措施得力是指及时出台的政策、措施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扶持了不少处于上升态势的电影企业,催生出了优秀不少作品。

记者: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变化:以前国产影片都惧怕和国外在片同档期上映,而现在不少国产影片都能够号令市场,成为票房主力。您认为除了影片自身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外,产业化显示出的优势在哪里?

张丕民:2009年面对以《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2012》等为代表的进口大片的强势冲击,国产电影以更加贴近中国观众情感诉求、更加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和日益丰富多元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继续保持着电影市场所占份额的优势地位,达到56.6%,已连续7年超过进口影片。在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下,国产电影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创作格局正在形成。主流商业电影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增长期,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也有显著提高,除古装动作片、都市爱情片、喜剧片等市场较为认可的商业类型之外,还出现了谍战片、科幻片等以往较为少见的类型,且都获得了较好市场的认可,加速了市场的升温。

我认为,中国电影产业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优势,我们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可以说从历史到现代,我们有取之不尽的生活之源,拍不尽的宝贵题材;另一方面就是市场优势,中国有13亿人口,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的增长,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记者:中国式大片在电影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面临着实现精神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新突破;同时,中小成本影片如何能够进入主流院线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这些似乎也都是电影产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张丕民:中国式大片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艺术质量的竞争和精神层面导向性解读方式上的进一步突破。中国特色的大片要更艺术化地传播主流价值观,张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和传统美德,解读、构建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阿凡达》的引进让中国观众看到了先进的3D技术,这样的呈现形式值得借鉴。但是在中国,中低成本制作的影片还占绝大多数,构思精巧、思想深刻、影像效果好的中低成本影片应该同样受到重视。2009年,以《非常完美》、《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为代表的中低成本影片创造了良好的票房,成为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去年,这样的影片有20余部,而今年我们希望达到50部以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网络不断完善,中档数字院线逐渐普及,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主流市场、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梯次发行放映网络,使得在大片火爆市场的同时,一大批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的中小成本影片也成功进入了院线,取得了较好效益,构成了适合不同阶层观众欣赏的、比较合理的电影市场结构。

记者:您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瓶颈在哪里?还要克服哪些困难?

张丕民:电影产业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影院发展步伐仍然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新型现代化多厅影院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二级市场的建设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某些地区仍然是电影放映的盲区。4723块银幕面对13亿人口的需求还是太少,和发达国家的人均银幕数占有量更是差距巨大。最近,媒体也在评论《阿凡达》下线的事,实际上,还是银幕数少,市场需求大导致的问题。

其次,在市场急待拓展的同时,还需要内容和质量都过得硬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影片整体质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电影说到底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商品,它肩负着娱乐功能也同时具有社会功能。我们从观众对《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的批评,从对《风声》、《十月围城》等影片的认可,能感受到观众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取向是很清晰的,他们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对信仰的坚守、对爱情的忠贞等。

由此,我们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差距,如电影作品在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对文化价值的体现仍显薄弱,电影文化进步和电影艺术创新的步伐还比较缓慢;电影创作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题材重复、类型单一、手法单调等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影片的血腥、暴力指数偏高;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电影经验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如何创造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匮乏,部分影片把学习、借鉴演变为简单模仿,原创意识薄弱……以上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由此看来,中国电影产业虽然发展迅猛,成就喜人,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任重道远。

张丕民:是的。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怀忧患意识,常抱警惕之心,不耽于成绩,不惑于数字,不满于眼前,不畏于困难,敢于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用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工作态度,着力思考并有力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可持续递进。

2010年,我们的目标定位是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幅度,力求突破80个亿的票房;扶持优秀国产作品,让国产影片在弘扬真善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同时追求剧本的感染力、导演的创造力、演员的号召力、画面的冲击力、音响的震撼力。鼓励主创人员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潜心创作。与此同时,让更多的优秀国产影片“走出去”,塑造中国形象,打造中国影响力。

农村电影放映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