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
□高洪
□本报记者靳晓燕
编者按新年伊始,教育部发布了今年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推进义务
教育均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高洪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
努力让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
记者:《意见》明确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重要任务。为什么在实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之后,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呢?均衡发展是对义务教育特有的要求吗?
高洪: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统一实施的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的学校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小学和初中教育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一直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去我们把义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实现普及上,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实现全面普及之后,我们明确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在公共财政的保障下,实行了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面向全体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而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就应该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接受基本相同质量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当前,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不均衡的矛盾十分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把解决热点问题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
记者:《意见》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目标,应该如何理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呢?
高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确定是由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的,是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求的。具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范围,一个是程度。从范围上来看,初步均衡就是在全国具备一定条件的部分县域内和有些地市区域内率先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均衡是在全国大部分县域内和一部分地市区域内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也要相应缩小。从程度上来看,初步均衡就是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首先实现均衡;基本均衡就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需要说明的是,把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均衡作为率先实现的目标,是当前义务教育发展阶段决定的,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目标都只能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均衡是相对的,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提出更高的均衡发展目标。
确定推进的总体思路,一是要遵循《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均衡发展要在政府领导下推进;坚持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省、县两级推进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突出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把合理配置资源的重点首先放在区域内特别是县域内。国家和省级的资源配置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明确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使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总体提升,注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好的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发挥引领作用。四是把解决或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包括城市择校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里要强调,这些热点难点问题有些是教育问题,有些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有些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中的反映。因此,一是不要孤立地解决这些难点热点问题,要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与推进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对应起来,比如:城市择校问题要与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应起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与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对应起来;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要与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对应起来。二是要有适度的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总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是,贯彻《义务教育法》,把提高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重点,把解决或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
形成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制度性要求
记者:《意见》明确了目标,提出了任务。那么,2010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工作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
高洪:2010年将依据《意见》的要求,与相关司局一道研究制定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以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为目的,对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提出基本要求,推动各地依据指标体系和当地实际制定推进计划和完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推动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制度,完善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措施,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
难点很多,这不仅因为学校间、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将全面跟踪掌握全国情况,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政策。
要研究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对各地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等多种经验和模式的研究,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制度性要求。要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并着手解决融入城市生活问题,保障留守儿童享有较好质量的教育和受到关爱。
要研究共同发展机制。通过对各地整合、组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经验和模式的研究,形成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相对稳定的共建机制。评估近年来区域间开展对口支援的情况,研究新形势下对口支援的新方式和新机制。要研究跨区域学生流动情况下,学籍管理的新方式。
要研究学校布局调整。通过对各地布局规划、撤并后遗留问题的完善、保证保留的教学点教育质量、布局调整征求各方意见的程序等多种经验和模式的研究,形成根据城镇化趋势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导向。
要研究城市择校问题。通过采取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完善和稳定招生政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减少大班额现象、规范办学行为、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等多种举措,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学生免试就近入学。要积极探索引导社会的具体方式,如公布一批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公布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半径和资源共享的具体举措,公布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流动的制度和方式。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没有禁止公民择校,这就要研究优质学校面对众多择校者的选择问题,努力缓解城市择校问题
背景链接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数据
全国现有普通小学30余万所,在校学生10331余万人;初中5.79万所,在校学生5584余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已达3263.4万人,占在校生比例20.5%。西部农村小学和初中寄宿生分别占在校生的14.4%和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