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教授在签约仪式上
2010年1月22日,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社长张晓敏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签约仪式上宣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整理学术报告第一册将由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竹简的情景和心情。2008年7月15日,这批由清华校友从海外抢救回来捐赠给母校的竹简送到清华,那时学校已开始放假。李学勤说,当时本来只打算先对这批竹简做基本维护、等开学后再进行整理和研究工作,但一开箱就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仔细检查后发现,这批竹简在流散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用竹片托着竹简,但这些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以至一些竹简受到污染,因担心竹简霉变受损,学校立即组织专家清理保护,一干就是三个月,直到10月中旬才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工作。
当时,李学勤教授还没有想到这批珍贵的“清华简”何时得以整理出版,据他估计,整理、研究和破译这批竹简至少需要十年,但他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同事们进行的辛勤而细致的工作,使他们看到了第一册整理学术报告尽快出版的希望。
李学勤说,与对“清华简”进行清理保护同时,中心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对竹简的鉴定。当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邀请来自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不同学术机构的李伯谦、裘锡圭等11位历史、考古专家对这批竹简进行了观察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随后,清华大学请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的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得到竹简年代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于战国中晚期的结论,与由古文字学观察所做出的估计一致。同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家也对这批竹简在不脱水的状况下进行了逐一拍照。此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专家根据照片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竹简缀合、编排、录写和释读工作,确定这批竹简共2388枚,至少有63篇文献典籍。
让李学勤等学者、专家更加振奋的是,他们从这批竹简中发现,这批“清华简”都是严格意义的书籍,而且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竹简书籍如著名的郭店简、上博简以儒、道著作占多数不同,大多与历史有关。而且,这批竹简里有《尚书》,使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得以重新面世。
李学勤依当年清华著名学者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作的著名讲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之说――“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有两次“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而称“清华简”带来的意义不亚于王国维言及的这两次,可以称之为“第三次重大发现”。
时至今日,同为战国时期的竹简书籍、王国维讲的两项“最大发现”孔子壁中书之主要内容古文《尚书》、汲冢竹书之主要内容《纪年》,都在学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书简原貌早已散失,今人无法见到了。“清华简”又让人重新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和近似《纪年》的史籍,尤为珍贵。
“清华简”一年半来的整理、研究和释读成果,让与清华大学和李学勤教授有着长期合作的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极为兴奋,于是决定与清华大学签约,由集团旗下刚刚重新组建成立的“老字号”出版品牌世界书局以此为重张伊始的扛鼎之作,在今年底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这部学术著作。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社长张晓敏在出版签约仪式上说,清华大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学术重镇,当年,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而今天,这些先贤写下的瑰丽篇章正在清华园中续写,《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出版是当代文化史的一件盛事。
李学勤教授说,根据对“清华简”的最新研究结果,大约又发现了100多枚简,全部竹简的编号将接近2500号,其中整简的数量估计约1800枚,即将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将收录《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皇门》、《祭公》和《楚居》等9个篇目。据悉,清华大学将于2011年迎来建校百周年的庆典,已确定今年4月25日启动为期一年的“校庆年”纪念活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出版将为清华百年献上一份富有历史文化意蕴的生日礼物。
收藏“清华简”的清华老图书馆摄影/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