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建扩通讯员任文海)寒假开始了,回到老家农村的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学生武燕林的生活却比在学校时更加忙碌:春节临近,他要以教练的身份组织村民学会河北民间艺术――井陉拉花,准备参加镇里组织的春节文艺汇演。“村里本来有秧歌,但村长嫌没有新意,出不了彩,非要我搞点儿创新。幸亏我在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课堂,是河北科技大学2006年起推出的一项举措。该校规定,把井陉拉花、晋州官伞、二贵摔跤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全校性选修课程,安排学时,设置学分,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
不独河北科技大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校整体建设,已经成为河北各高校的共识。河北师范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设了沧州落子、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选修课,并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特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项奖励。邯郸学院采用学科化、专业化和课间操的方式推广太极拳,将简化太极拳列为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杨式、武式太极拳列入全校学生的选修课,并连续两年将太极拳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加强建设。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配合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写出版了《简明满语教程》、《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碑文解读》等专门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极大地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传承。截至2009年底,河北各高校已设立“非遗”专门研究机构30多所,获批国家或省级专门课题200多项;组建专门学生社团300多个,参加学生超过5万人;经河北省教育厅和文化厅考察评审,已有12所高校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