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来到巫峡,看着江边乱石丛中的纤夫,由于长年累月风吹日晒,个个皮肤黝黑、体型清瘦却不失强健,伴随着激昂的号子声奋力前倾着几乎赤裸的躯体,突起的肌肉迸发着全身的力量,艰难前行。面对这样的场景,人们从中感受的只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崇敬。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典型的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的唐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作为贵族画家无论是张萱的《捣练图》,还是周?的《簪花仕女图》,都体现和反映出贵族妇女日常生活慵懒、闲适,妆扮华贵奢侈的特征。这一时期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观者犹如置身其中。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欣赏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照相技术出现了,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察人们已经观察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参见张启文:《创作与构图》)。想象可谓是艺术观念里面不可缺少的,艺术家要在现实世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把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艺术家的工作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妙处地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之所以打动人,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而是其中蕴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人一种亲情的精神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外化后的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石涛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在于“搜尽奇峰打草稿”。一些在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在艺术家眼中则是创作的天然素材,只有行遍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挥毫泼墨画出心中的荡气回肠。吴冠中描绘黄土高原时,“终于发现黄土高原是拓展了的老虎群,其间俯卧着无数猛虎,有的正将跃起,有的还在酣睡……我画黄土高原,总嫌沉默寡言,便寓虎于土,并自名为老虎高原”(吴冠中:《文心独白》)。真正的艺术总是在创造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