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剧团闯出大市场

2010-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在天津市天华景剧场、民族文化宫等小剧场,甚至水上公园等公共游艺场所,长期活跃着一个民营京剧团――刘荣升京剧团。

这个2000年成立的天津市首家民营小剧团,始终坚持“植根社区低价位,立足传统演好戏”的经营理念,为百姓演戏,演百姓喜欢的戏。经过十年磨砺,小剧团终于闯出了大市场,找到了一条自身

生存发展的宽广大道。

靠好戏赢得观众

至今,刘荣升还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剧团开业那天在中华曲苑首场演出时的情景。当时,他们经过精心准备,为观众演出了《断桥》《钓金龟》《挑滑车》三出戏。原本担心剧团初创,人们不熟悉、不买账,没成想前来“捧场”的观众把小剧场挤得水泄不通。

那天,多数观众都是冲着刘荣升的“名头”来的。在创办剧团之前,刘荣升已经是一位广受追捧的京剧名家了。他的外祖父是著名戏剧编导陈俊卿,父亲刘麟童也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荣升自幼随其学艺,后来师从余(叔岩)门、杨(小楼)门得意弟子学习文戏和武戏,同时刻苦钻研音韵、昆曲等国粹艺术。他4岁时随父登台演出,先后主演过《失街亭》《空城计》《夜奔》《三岔口》等戏。进入天津市京剧二团后,他分别在新编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传统戏《英雄义》等剧中饰演主要角色,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在天津京剧二团,我有幸与京剧表演艺术家赵松樵同事,向赵老师学习了许多优秀剧目,获益匪浅!”回顾自己的从艺历程,刘荣升感到,只有为老百姓多演戏、演好戏,才是对培养自己成长的梨园前辈最好的报答。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刘荣升萌生了自己办剧团的想法。到了2000年,刘荣升坐不住了,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欲,促使他向天津市文化局等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建团申请。对于这个孕育之中首家民营京剧团,天津市各级文化部门给予了全力支持。很快,刘荣升的申请便得到批复,剧团成立的当天,许多主管领导不但到场祝贺,还专门邀请媒体记者采访。

一个初创的剧团要在天津这个“戏曲之乡”站稳脚跟,不拿出过硬的看家本领,甭管多大的“名头”观众也不会买账。记得剧团开业演出时,观众对这个新剧团还多少带有些审视的态度,对演员的演唱绝不轻易鼓掌。但是等到唱罢一段,演员再开口唱第二段时,那简直是一句一个“好”。在观众的认可和厚爱中,刘荣升京剧团赢得了一个“碰头彩”。这也印证了刘荣升的一句话,“戏好就能赢得观众”。

十年间,刘荣升京剧团在演出中不断摸索,在了解观众口味的同时,不断在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在提高演员素质和演出水平上花气力。如今,他们经常演出《四郎探母》《二进宫》《林冲夜奔》等一大批广受观众欢迎的剧目。刘荣升还准备挖掘一批生戏、冷戏、连台本戏,整理复活余叔岩的诸多保留剧目。刘荣升幼时学习余派多部完整剧目,包括散板和念白至今熟记在心。余派研究专家吴小如先生听说后,特意来请刘荣升,听他表演了余派唱段和念白后,吴小如兴奋地说:“这是海内外孤本!”刘荣升说:“挖掘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有一份责任。”

凭优势拓展市场

作为一家民营小剧团,如何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刘荣升认准一个理:演出围着市场转。

“草根”剧团有“草根”的优势――植根于群众之中。剧团的排练场开始建在红桥区工人俱乐部,后来又搬到了南开区宜宾东里的社区活动站。在这两个地方,刘荣升京剧团如鱼得水。许多当地居民都把观看他们排练、演出当成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时常为剧团开展活动提供方便条件。社区组织活动时剧团也主动参与。这种鱼水关系让刘荣升京剧团的演员们了解到: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演员,喜欢哪些戏。

小剧团有小的优势――演出形式灵活。他们有时长期包场,有时自己租剧场卖票或与剧场合作。租小剧场,卖低价票,通常一张门票只10元钱。“不管条件多艰苦,赢利多微薄,只要市场需要群众喜欢,我们就演。”刘荣升京剧团即使凭着这股劲儿,从当初只拥有1套比较像样的行头、每年演出只有50多场的“小苗”,长成享有一定知名度、更新了不少家当、年演出高达200多场的“大树”。

民营剧团还有管理体制上的优势――演员薪酬由市场说了算。刘荣升京剧团实行的是效益工资,有时根据需要还要外请一些演员,演职人员的薪酬与演出剧目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直接挂钩。这种管理机制对包括刘荣升在内的演职员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从而形成了一股合力――大家尽力挖掘、演出受观众欢迎的戏,同时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千方百计留住观众,成为演员们共同的目标。有一年夏天他们在水上公园露天演出多场消夏晚会,那种游园式的演出,观众可以随意去留。有一天下大雨,刘荣升来到演出现场,老远就看见一些人站在雨水中,走近一看都是剧团的演职员,他们正等待团长的演出令……此情此景让刘荣升这个50多岁的汉子潸然泪下。

十年辛苦不寻常。如今,刘荣升京剧团不但在津城戏迷中名头响亮,还经常接到国内各地剧场的演出邀请,小剧团终于闯出了大市场。2月3日,这家长期活跃于津门小剧场的民营剧团,首次在有“京剧圣殿”之誉的天津中国大戏院登台亮相,将《薛礼叹月》《拾玉镯》《古城会》三出折子戏奉献给戏迷。面对父老乡亲,刘荣升敞开心扉,讲述了自己10年来走市场路的深切体会。他说:“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为我们这个民营剧团营造出生存、发展、壮大的宽松环境,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在文化市场中继续奋力前行,为观众奉献更多精彩的演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