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宁波:大学生为何不愿当村医

2010-0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蒋炜宁 本报记者严红枫 我有话说

2月初,一名在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医院做编制外医务人员的医科大专毕业生到江北区报名应聘事业编制社区医生的考试。当得知要捧上这个“铁饭碗”,必须先到设在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满五年时,这位兴冲冲而来的女孩连报名表都不填,掉头就跑了。2月9日,江北区卫生局的同志向记者说起这件事时透着几许无奈。

一部分医科毕业生将大学生村医当跳板

去年,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宁波市启动四个“一千”工程,计划在全市招聘500名医科毕业生,并为此开出了丰厚的条件:提供一年的免费培训,在培训期间发给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进事业编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这批人才必须在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干满五年后才可流动。然而这项招聘计划却遭到预想不到的冷遇。截至2月5日,来自宁波市卫生局的统计表明,只有300多人报名,最后录用243人。

前些天,记者随卫生部门新春走访时,意外地了解到这批“准村医”并不安心。奉化卫生局的一名负责人向记者抱怨,尚在培训中的15名“准村医”,有人竟悄悄参加了其他县市的招聘考试。一名乡镇卫生院院长向记者透露,相当一部分医科毕业生将“大学生村医”当作一个跳板,最终目光盯着的还是城里医院的岗位。

非本乡本土的大学生村医犹如“空降兵”

据了解,前来应聘“大学生村医”的以农村孩子为主,又以宁波市外的居多。

采访中记者发现,宁波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村医年收入并不比城区医院低。为何医科毕业生不肯去当村医呢?记者听到的原因有三。一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在村里,生活很寂寞,吃、住都得自行解决。这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有些麻烦。二是长期扎根农村,对象难找。非本乡本土的大学生犹如“空降兵”,在当地农村很少有条件合适的同龄人可供选择,女村医找对象就更难些。三是信息相对不灵通。一名今年即将毕业的医科生坦言,做医生,医院越大,学习的平台就更大,接触各种疾病的机会更多,医学知识更新也更及时,业务水平提高就越快。

要吸引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站点里必须有好医生

农村群众的看病需求很大。前些天,扎根山区多年的宁波市下辖的余姚鹿亭乡卫生院黄院长说,现在农民的健康素养提高了,不再大病捱、小病扛了,身体有些不舒服就找医生看病。对农村居民来说,最好能在家门口的村卫生服务站里解决小病痛。

而村卫生服务站里的医生流动实在太快。前些天,地处市区近郊的慈城医院徐院长也有同感,在下面的几个村卫生服务站里,可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大学生村医招来不到半年就另谋高就;再招新的村医,没等与村民熟悉又走人了。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服务站在我国的疾病防治体系中意义重大。它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还承担着防疫、保健、康复、计划免疫、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功能,成为一个区域居民的“健康守门员”。

如今,宁波市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步伐加快,在盖起漂亮整洁的大楼、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的建设后,又扩大村卫生服务站的网点建设,去年完成改扩建195家。这些站点与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村民步行20分钟即可就医,缓解了基层群众的看病难。

“要吸引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站点里必须有好医生。”宁波市卫生局局长张乐鸣说。目前,全市共有1188个社区服务站,每个站点按3名义务人员配置,至少需要1名大学生村医。

有识之士认为,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并建立合适的人才流动机制,是解决大学生不愿当村医的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