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胡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对这一为众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学家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活动不
“拐点”无法对应,是钱维宏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有不同看法的第一个论据。他对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750年至1950年缓慢增加,1950年以来的50多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率是过去200年的6倍。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由缓慢增加到快速增加的“拐点”在上世纪50年代。然而,全球气温从较冷的小冰期到全球增暖期的温度快速增加“拐点”是在十九世纪50年代,比二氧化碳的“拐点”早了百年。他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能说明全球增暖期以来的平均温度变化,更不能说明近百年来的年代际温度振荡。温室气体对气温上升的贡献份额有待深入研究。
钱维宏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同时缺乏科学的时间尺度基准,仅仅凭最近几十年的温度趋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不能预报未来百年温度变化,而近期的趋势也会受到自然的影响而改变趋势。
他认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就像由不同尺度的波动叠加形成。短期几天到几周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大气内部的热量调整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季节以上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化应该体现出太阳辐射和大气下垫面海洋与陆地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全球温度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钱维宏提出,包括海洋变化和太阳辐射强迫等4个因素变化振动,将会影响全球气温随之起伏。在2004年以来的中德和中英气候变化会议上和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钱维宏提出了“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的观点。
他指出,全球温度具有20年尺度的振荡,本世纪之交的10年形成了过去千年中首次的上述4个振荡暖位相的叠加,即共振现象。这也就形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增暖以及在峰值附近的10年际温度暖平台现象。
根据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模型分析,钱维宏认为,过去150年中全球增暖是存在的,增暖的幅度是每百年0.44℃。考虑到百年增暖0.44℃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自然振荡,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最多上升0.6℃,不可能上升2℃或更高。2030年,将会出现全球温度的小谷底,而温度自然变化的峰值会在二十一世纪60年代出现,那时也不会超过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