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于1月31日至2月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涵盖十几个剧种的79个小戏小品在京城三个剧场火热上演,并以其贴近生活的剧情、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朴实无华的表演征服了首都观众。2月4日,文化部社文司与本报文艺部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在京共同举办小戏小品展演专题座谈会,部分评委、戏剧专家、参演剧节目演职人员和观众代表出席了会议。戏剧专家们对参加此次展演的小戏小品剧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群众文化活动献计献策。现刊发与会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
采撷生活浪花织成七彩锦绣
康式昭
“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其一,充分体现了民众的参与性。我们平时说,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这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不够。还应该如实地把民众看作文艺的创作主体,即,充分尊重他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而以人为本则包含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这次展演,正是一次民众参与的大展示,大检阅。比如,各地报送节目涉及的演职人员就多达三千人,含公务员、军人、民警、教师、学生、职工、农民、居民、退休人员等等。艺术样式则包含十几个戏剧剧种,许多更是名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罕见品类。可以说,小戏小品不“小”,它关连着、透视着许多大道理呢。
其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帷幕拉开,时代新风扑面而来。新潮流,新时尚,新问题,新矛盾,新办法,新招数,新人新事……尽显眼前。从中,人们看到了时代的嬗进,看到了改革的成果,看到了生活的新貌。是自得其乐,也往往寓教于乐。诸暨鹦歌调小戏《南瓜变奏曲》,写小南瓜走进大市场,网上推销,深度开发,一派新农村新气象。表现样式上,木偶的借用,那憨态可掬的小南瓜,那吃南瓜吃得肚儿溜圆见瓜就躲的小猪,都让人忍俊不禁。
其三,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高扬时代的主旋律中关注百花齐放的丰富多彩,是这次展演又一大特色。新疆昌吉州的小品《离不开》,写一个维族老大妈深夜为一个汉族放牧人请医生的故事,唱响着同一曲民族团结颂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四川武警报送的小品《英雄》,以一个小记者采访“5・12”汶川大地震受伤战士为题,歌颂了英雄战士群体,又写出英雄个人生活中平凡可亲,富有人情味。就丰富性而言,不仅表现在艺术样式、门类的多样,而且表现手法也多彩多姿,匠心独运。山东莱芜的梆子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写一对孝顺儿媳,关心失去老伴的老父,买来暖水袋,痒痒挠,却不理解老父需要的是找个老伴。最终在给孙子介绍对象时,老人拿出暖水袋和痒痒挠说:“有了这两样就够了,还娶什么媳妇!”儿子儿媳听懂了,观众也会心地笑了。这样的巧妙构思、奇特细节,就是在许多成功的大戏中,也很少见。演员阵容也整齐,饰演老汉的,尤为出色,堪称群文之星。
大地,勃勃生机在涌动
欧阳逸冰
《大地情深》开幕式演出显示了新世纪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中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正在用戏剧艺术创造自己新的生活内容,塑造自己新的生命形态,表达自己对建设新的道德风尚的追索,显示了自己表现生活,干预生活的勇气、智慧和才能。
如果说《今天有客来》用喜剧的手段善意批评了某些基层村干部依赖上级救济的懒汉思想,那么《调查》则用几乎是悲剧的色彩凸显了舍己为公、造福乡梓的村干部的高尚情操。而在《街头巷尾》中的“理发”的一段,作者巧妙地用口误制造出诙谐幽默,在人物可笑的憨态中,让我们看到他们灵魂深处朴实的“仁者,爱人”的美德。一出名为《英雄》的小品打破了多年来人们对“英雄=高大全=神人”的思维定势,还原英雄最质朴、最真挚的情感。英雄战士王小山迸发出内心的呼喊:我们所有的战士都是妈妈的好儿子!这句话是用忠诚的血肉之躯熔铸成的,辉映着新世纪中国人民构建出的新的道德纪念碑。因为这里的“妈妈”不仅是一个人的母亲,还是人民的代名词,是祖国的具象。在《人偶情》里,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的宣传,更让我们深深体味到:艺术是珍爱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形态。这样的生命形态是令人崇敬的。
特别应该赞美的小品是《回家过年》。编导及演员准确地把握了“动作”这个戏剧的本质特征,让主人公老马(渴望回家过年的民工)复杂的内心活动决定着全剧主要矛盾线索的起伏变化和最终走向。在单纯而又丰富的内心变化中,塑造出一个穷苦民工的善良、诚恳,对道德原则的坚定守望。这不正是我们民族希望之所在吗?
还应该称道的是非职业演员的朴素与热情。正是这种朴素与热情,把一出出小戏小品点亮了,甚至是光彩照人。《回家过年》中的老马和票贩子,《英雄》中的王小山……等饰演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饰演买买提大叔和阿依古丽大婶的演员用自己的真挚与热忱,将一出活报剧《达西村的好日子》演得十分火爆,十分喜人。
民间艺术的可贵在于拙朴。斧凿和直白都可以避免。深情的大地,深情的人民,创造了深情的小戏和小品。
小戏小品凸显戏剧精神
刘彦君
从参演剧目看,浓郁的生活场景和气息,简单的化装、服装和道具,甚至没有灯光和效果,没有一桌二椅……跨越了专业化演出的戏剧,似乎获得了更为饱满、旺盛的生命力量,也更加接近了戏剧的本质。因为,这种演出形式不仅没有影响演员和观众之间那种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而且强化了那种共同创造的氛围。它让人们意识到,那种互动式的观演关系,并不一定要在专业化的演出过程中才能发生。戏剧可以是专业化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是非专业化的群众艺术。而且,这种非专业化的演出,从戏剧本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角度来看,也许更能体现出戏剧的意义。因为,戏剧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仅仅是仅供观赏的艺术形式,而且是对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剧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与群众乃至个人“生存状态”之间的切近关系。这种创作方式,与此前我们习以为常的戏剧常规式创作状况是截然不同的。它以对生活现场的逼近和卷入姿态,质朴而真实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且歌且舞、高歌奋进的时代步伐,并在记录中张扬了一种以关注现实人生为己任的戏剧精神。
这些作品突破了人们原有的对于“戏剧”的固有印象,引起了群众广泛参与的兴趣。由于小戏小品的艺术语汇相对来说比较接近自然生活状态,它的技巧也容易为人们所掌握,这就为非专业人员参加戏剧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这种参与,也将使戏剧由“小众艺术”重新回到“大众艺术”中,将使戏剧实践活动被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感知系统中,得到大批量创作、大规模参与,大范围扩散。我坚信,这种普及将带来戏剧文化模式、娱乐结构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认同方式的改变。
在这种参与中,戏剧的各种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从叙事――认知层面吸引观众的能力,重新组织日常生活经验的能力,以及为观众提供现代认同榜样的能力,甚至制造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能力等等。可以说,小戏小品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全局。它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小有小的优势
曲润海
小品原是艺术院校课堂教学训练用的篇什,自从搬上各种晚会,就成了一种新形式。小戏是各个剧种都有的。这两种艺术形式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极其迅速,生产投资少,周期短,队伍小,道具简约,演出方便,便于深入基层,是戏剧艺术的轻骑兵,群众十分欢迎。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广大专业院团和群众文化团体、个人,都十分看重小戏小品。看了本次的小戏小品展演,我执著地认为:小有小的优势。
一个地方戏剧艺术的繁荣,既要看专业的大院团,也要看普及性群众性的创作演出。此次展演,很多剧目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专业创作演出人员共同创作演出的,或者说是专业人员辅导的。这就足以说明,专业艺术与群众艺术、专业艺术工作者与群众艺术工作者之间,决不是互不相干甚至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者共同创作,专业人员起到了提高艺术水平的作用,又从群众艺术中汲取了营养,对专业艺术创作也是一个推动。
参加这次小戏小品展演的剧节目,有不少是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出新的,既不失母本的特点,又是新鲜的作品。太原秧歌剧《农家乐》不但展现了有别于祁太秧歌的太原秧歌,而且把朔州大秧歌《泥窑》的表演技艺化进来,丰富了太原秧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孝义碗碗腔《人偶情》幕后操纵木偶表演《徐策跑城》,那神气活现的帽翅功,仿佛蒲剧表演艺术家郭泽民上了台。湖南花鼓戏《今天有客来》载歌载舞对扶贫干部(未过门的儿媳妇)唱穷,产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戏剧效果。淮剧《我是你的留守妻》连珠炮似的四字句唱腔,听得让人过瘾。河北梆子《审女婿》高亢的燕赵之风唱腔,听着让人提神。没有传统艺术的根基,这些剧节目恐怕很难有现在这样的风采。这就道出一个道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靠国家级的艺术单位,靠博物馆,而且也要靠基层、靠民间。因为好多或者说绝大多数的艺术品种起于民间、闹于民间、养于民间、存于民间。存于民间的艺术是活着的艺术、动态的艺术,是今天进行研究、教学、创作的母本,是今天大繁荣、大发展的根基,有了它可以滋生出新的艺术作品来。基层、民间、群众艺术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德无量!
万点星光不尽春
刘玉琴
隆冬的北京,寒风凛冽。连日来,北京人民大会堂、长安大戏院、民族文化宫剧场、西城区文化中心小剧场,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台台小戏小品,如杜鹃花般在舞台竞相开放,新风扑面,暖香四溢。时代和生活的激昂旋律,民族和地域的多彩风情,在79个作品中浓缩凝炼,迸射出感人的力量,辉映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万千气象。
小戏小品对现实生活的反应速度之快,呈现之鲜活,令人不胜感慨。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人员帮扶,抗震救灾,非遗保护,生态区,世博会等,仿佛我们身边刚刚发生的故事,转瞬就被搬上舞台。迅速捕捉,灵活反映,小戏小品以其无可替代的轻快便捷,对火热的生活做出生动回应。尤其可贵的是,小戏虽然短小,却能在小中见大,具有深刻内涵。爱国情怀、道德伦理、真诚善良的主题,如充满激情的交响,在剧场内外久久回荡,并将随着丽日清风,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流传。本次参演作品中,80%以上的节目聚焦时代与生活,《农家乐》、《人偶情》、《回家过年》、《老城根》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将人世百态、喜怒哀乐精彩演绎,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根叶对大地的深情。
几十年前,小戏小品还是专业剧团的演出品种,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城乡遍地开花,人民群众变成舞台主角。此次参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3000多位演职人员全部来自基层。农民、职工、居民、教师,以及学生、士兵、文化站业务干部等,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将对社会与现实的深情礼赞,浓缩于创作激情之中。小戏小品在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繁管急弦,此起彼伏,广受欢迎,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文建设、大力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结出丰硕成果,说明文化建设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的方针导向正确。在中国戏剧面临生存困境之际,小戏小品在城乡基层发展的红火趋势,揭示了经济飞速提升之后,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中国戏剧必须贴着地表运行的发展方向。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与勃勃生机,为小戏小品提供了巨大的创作源泉。人民群众焕发出的巨大参与热情,又让小戏小品如点点星火,照彻了文化中国的城乡,并终将汇聚成群文建设的恢弘大戏,越唱越响。艺术与人民,从未如此亲密接触,相得益彰。时代与生活,从未如此波澜壮阔,令人精神激昂。
多彩的生活灵动的艺术
刘平
观看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承办的“‘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切实地感到,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实在在的举措,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满堂生活,一片激情,是本次展演的突出特点。小戏小品的创作演出,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表达普通民众的真情,采撷生活中的浪花,展现“草根”的力量,由普通民众演员演出,尽管不专业,却情感真挚,激情满怀,令人感动。
其次,小戏小品的创作,恢复了戏剧的本能。著名戏剧家田汉说:“戏剧是民众的。”它来源于民众,娱乐于民众,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本次小戏小品的创作与演出就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参与性,普通民众真正成了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主角。舞台演出不靠舞美、灯光的华丽装饰,只有简单的景片和道具,完全靠演员的表演。以灵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清新、欢快、风趣、幽默,浸润着泥土的芳香,赏心悦目,拨动着观众的心弦。这是某些专业艺术创作中所缺少的。
其三,小中见大,一滴水见太阳,是本次小戏小品演出的重要艺术特色。从题材和演出形态上说,小戏小,小品短,长的18分钟,短的只有9分钟。但是,它并不因为短小,就减少了艺术含量,就缺少了艺术品位,它立足于小,展示的却是大社会、大精神、大境界。如《换招牌》通过农民把“晨光鱼馆”改成“农家书屋”的过程,展示了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变化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陌生的朋友》中的磨刀师傅,用自己堂堂正正的人格和待人以诚的行动,使蔑视他的富人感到羞愧难当。
其四,艺术方面的创新使小戏小品情趣盎然。小戏难写,也难演,想在艺术上出新就更不容易,因为它没有大戏那样的容量。令人惊喜的是,本次小戏小品的演出,不仅内容上多姿多彩,演出形式上也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如同样是写黄昏恋,《暖水袋痒痒挠》和《大年三十》的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前者写儿子和媳妇如何理解老人情感方面的需求,构思非常巧妙,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很有个性,演出也非常精彩。而后者则表现得很含蓄,非常耐人寻味。当然,也有的小戏小品对生活提炼不够,创作上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小戏虽小意义重大
李庆成
看了几十年的戏,观看的绝大多数均是古今中外的大戏。这次参加“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令我非常兴奋和感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戏剧舞台,是逐步走向繁荣的。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觉得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比如对基层广大群众小戏小品的创作演出,相比之于对专业戏剧团体的创作演出,就有些重视不足、支持不够。我以为,这次展演活动的举办就是对以前不足的一个弥补和对今后更全面的统筹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戏剧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小戏小品虽然艺术形式短小,但反映社会生活的面却很广而且内涵非常丰富,有些小戏反映的生活是我们在诸多大戏的演出中难得一见的,比如西安市群众艺术馆的小品《街头巷尾》,四川省南东县文化局的方言小品《巴山背二歌》,石家庄市群艺馆和正定文化馆的河北梆子小戏《审女婿》以及山西省孝义文化馆的孝义碗碗腔《人偶情》等等。小戏小品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轻便灵活,便于广大群众掌握运用和观赏享受,但它的内涵却深刻又丰富。在我看来,小品《老城根》和《她和他》这样的优秀作品,比之于某些精品大戏并不逊色。
戏剧艺术最本质的特点是演员与观众在同一时空的交流,这是影视所无法比的,因而戏剧艺术是不可替代的,大戏小戏莫不如此。这种现场交流的特质,只有通过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在舞台上表演才能体现。所以,编导演通过语言和行动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反映生活现实,引导生活发展至关重要。湖南省岳阳市群众艺术团的花鼓戏《今天有客来》和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文化馆的太原秧歌《农家乐》,以及江苏省江阴市文化馆的儿童音乐剧《带锁的日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这几出小戏人物形象鲜明,艺术形式生动活泼,剧场演出的效果非常活跃,台上台下互相呼应。《今天有客来》中的那位想通过“哭穷”来感动上级干部从而争得“贫困村”,一会儿学狗叫,一会儿又学鸡叫的“村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样一个“村官”的艺术形象,我在其他众多的戏剧演出中从未见过。
大地深情时代国风
王蕴明
小戏小品历来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最能直接、迅速、生动表达他们的生活情状、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这种草根艺术与生俱来的自娱性和相悦性,又成为陶冶性情、增强群体意识的有效方式。此次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可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群众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新时期以来国风民艺的一次大弘扬。
其一,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共有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国总工会、解放军等35家单位269个剧目申报,参演人员近3千人。由申报剧目中优选进京参加展演的79个剧目中,参演者有公务员、军人、民警、教师、学生、企业职工、银行职员、社区居民、农民、基层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专业文艺退休人员,乃至残疾人等,其中年长者70岁,年幼者6岁,可谓七行八作,男女老幼齐动员。
其二,艺术样式的多样性。79个剧目,其中小品43个,诙谐幽默,情趣盎然。小戏36个,计有评剧、楚剧、沪剧、白剧等20余个剧种。载歌载舞,清新活泼,洋溢着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
其三,主旋律与多样化有机统一。79个剧目涉及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农、工、商、兵、学,城市、乡村、老人、儿童,文化教育、军营生活、新农村建设、邻里乡情、生态环境、民族团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而其中最绚丽夺目的是高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营造了一幅幅人民群众温馨和谐的新时代新生活的动人画卷。
其四,深情的人文关怀与俗中见雅的艺术风格。展演的剧目大都超越了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陋风恶习的层面,而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状态,展现他们多彩的精神风貌。作者对人物或褒或贬,都充满着深情的人文关怀,热烈地赞美他们高洁的心灵,友善地关切着他们的自我提升。剧作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又时时闪烁着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真谛。
独到的创意与艺术构想
黄维钧
我曾参加过几次不同类型的全国性小戏小品大赛,虽然每此次都有佳作出现,但我也感到教化意识及行业宣传意识过于直露,报道式地表彰好人好事,以及概念化、模式化、类同化,以及艺术上缺乏提炼,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次这样大规模的展演作品中,此类现象已很少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且在较高的层面上得到体现。这是重大的成就之一。思想性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只有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存,作品才能获得更广大群众的喜闻乐见,才能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作品才能留得住(基层群众性创作也应该提倡优秀保留节目的轮换演出),传得远,深下去。这次展演中许多节目从文本到演出都有相当独到的创意和艺术构想,并且演出水平(包括说唱做舞)相当出色,有些作品还有很优秀的导演处理。下面,仅就看过的几台演出,举例以说明。
江苏一个小品《回家过年》,表现一个农民工急着回家过年,从黄牛手里买了两张车票,其中一张是假的。他把假票低价卖给黄牛,可黄牛又以高价卖给农民工儿子学校的老师。农民工巧妙地用自己的真票,换回了老师手上的假票,自己拿着假票无法回家过年。短短十几分钟,表演朴实、生动、自然,戏的动作性丰富,农民工心理活动清晰,人物真实而且有发展,地方特色很浓,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富含令人回味的东西。
武警的小品《英雄》,表彰大地震救援中英勇的战士,着意刻画人物;独出心裁,别具新意。这位战士年方十八,急于重上救援前线,在病床上锻炼受伤的手,疼得哇哇大哭。一位年方十六的小姑娘来采访英雄,小品中还有个“插科打诨”的同室病友,使小品平添许多喜剧性。一个小品有内涵、有人物、有观赏性,煞是可爱。
广东小品《守候》让我看到了探索性和现代性。四个现代青年学子,以在雨中捡到一个皮包为题,尝试编演为戏。第一次演得拿腔拿调。第二次强调生活化,想不到露出了本我人性中的弱点和不良。第三次,他们统一认识,奇招出现了:他们把三把伞架在一起,不让雨淋着皮包,让失落人员寻回,自己则悄然引退。小品把戏剧特性中的假定性与剧情设置中的假定性融为一体,很有想像力,演得生动有趣;三种演法三个思想层面,很有意味……
山西省孝义市文化馆的孝义碗碗腔《人偶情》演出剧照。
湖南省岳阳市群星艺术团的花鼓戏《今天有客来》演出剧照。
山西省临县道情民间艺术团的临县道情《掏鸦窝》演出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