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金融危机的脚步渐渐远去,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帷幕才刚刚拉开。
不只中国,国际金融危机也使全球产业升级和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上许多知名企业抓住机遇,迅速调整发展战略,清理出售非核心业务板块,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早在2006年,我国就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通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如何在未来10年时间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成为摆在所有中国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近年来,中国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自主研发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但与国外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仅占0.56%,而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大多数企业中该比例都在4%左右。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3万件,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外国的公司,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缺少核心技术,不仅使我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在最低端,也形成了产业技术上高达40%的对外依存度。
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温家宝总理日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奋起直追,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和机遇并不多,我们只有加快,再加快。企业有条件、也有责任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深入研究全球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深刻把握本行业未来调整发展方向,瞄准带动企业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切实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努力突破一批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努力取得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为占据本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夯实基础。
品牌建设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而技术创新则是品牌的生命。企业要围绕打造、打响自主品牌这一主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强产学研结合,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同时做好品牌推广,强化品牌识别,切实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影响力。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应该看到,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在低端制造上发展,必然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在风电、多晶硅等行业出现的过剩现象。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先行先试”支持产业的发展,并引导协调配套设施的发展。例如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要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并且协调一些大型的相关企业,配套建设充电站等,整个产业才能取得突破。
科学技术固然要靠引进和消化再吸收,但更多的技术财富可能来自我们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的智慧。职工队伍素质是铸造一流品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客观来讲,我国企业的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在操作技能、执行能力、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工作理念等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推动企业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广大职工的创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和管理机制,努力创造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职工素质的良好环境,着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高层次、现代化职工队伍,适应未来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