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2月13日电屈指算来,自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已办了27年。近几年,国人对央视春晚议论纷纷,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同林说,看了今年“虎味”十足的春晚后,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一届,这是一台和谐的晚会,祥和的晚会。
刘同林认为,这是一道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几乎积聚了古今中
外的各种文化形式和内容,已成为中国百姓一年中最重要节日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春晚是儒家“和”文化的体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西方不可能有如此的文化趋同。试想,除夕之夜,尽享天伦,无论国内观众还是海外华人,无论年长年幼在节目喜好上是否有代沟,春晚始终是一种期待,它维系和占据着家人们彼时的精神家园,尽管有体育、戏曲,有电影、电视剧频道,但打开电视万众瞩目的依然是春晚;无论春晚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但有如此效果,说明它是成功的。通俗地说,春晚就像一顿除夕的饺子,味道怎样其实已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既然过年总得吃饺子,有饺子吃的年似乎才更像年。开场歌舞《虎跃龙腾贺春来》,让观众感到振奋、喜庆。采访国庆飞过天安门的16名女飞行员和串场节目:道德模范,海地英雄家属的出现,让人感动。民族歌舞大串联《和谐大家园》、《壮乡美》、《我和草原有个约会》、《卓玛》、《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幸福生活亚克西》,展示了中国民族大团结。阎维文的一曲《阳光路上》,歌颂了中国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盛世欢歌。还有春晚在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缔造和催生了很多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可能来自歌曲,更多的来自于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这些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典流行语,不仅充实了现代汉语词典,也为中国汉语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刘同林坦言,晚会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改革创新,不能总以北方人的眼光来办晚会,应更多地兼顾南方人的需求;不能总以中老年人的眼光来办晚会,应更多地兼顾80后、90后的需求。形式上也应创新,今年春晚首次采用了多维立体化可变视频装置,舞台设计成堪比奥运的“光立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想倘春晚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则春晚无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