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房,就盼着子女有出息,将来上个好大学!”45岁的回族农民禹万喜,是在自家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对记者说这番话的。光洁的地板、美观的吊棚、时髦的电器、新潮的家具,显示出一家人美满富足的新生活。幸福、自信、快乐,更是生动地写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
禹万喜的家在宁夏吴忠市红
他家是1998年搬迁来的,最初,13个村才给20个移民指标,村里有些人对他抢先报名当移民不太理解。
别看禹万喜现在住的地方也在干旱带上,但由于引来了黄河水,建成了设施先进的农业开发区,所有移民都不用再为用水发愁了。可是开始在荒原上创业时,地上没有树,风沙也大得吓人,许多人是两头跑:春季来这里,一入冬就封上房门回老家。
大河乡的2万多名新居民居然来自6个县,搬迁前几乎户户家徒四壁,最让人发愁的是许多人根本不懂灌溉农业。大河乡乡长周刚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些移民尽量安居下来,尽快掌握农业技术、尽早脱贫致富,乡上所有干部既当宣传员又当农技员,走村入户做普及。根据开发区提出的“3211产业”规划,大河乡制定了本乡的发展目标。现在,全乡的黄牛已经超过万头了。其中,禹万喜所在的开元村户均养牛3头,成为名副其实的“黄牛村”。而禹万喜家不仅养了8头牛,而且种上10亩水浇地,还腾出手来打打工,收入相当可观。3年前,借助自治区改造危房危窑的好政策,他家没借一分钱外债就告别原来狭窄的住房,搬进了新居。今年2月7日,他一次就卖了3头牛,赚了一万八。
发生沧桑巨变的,不只禹万喜一家。整个红寺堡开发区的20万移民,生活都是今非昔比。人均收入10年间由200多元增加到3100多元,再也没有人留恋老家,一年四季两头跑了。
说到过春节,禹万喜告诉记者,回民虽然不太讲究过春节,但也是早早备齐了牛、羊、鸡肉,各类饮食都很富足。最让他自豪的是,他新当选为红寺堡区人大代表。春节前,区人大的吴副主任还专程到他家来看望呢。
如今的禹万喜,就像他的名字那样喜事连连。当记者问他村里装了多少部电话时,他笑着说:“如今村里不兴装电话了,时兴用手机。平均每户有两部手机!”
新春孕育新希望。禹万喜告诉记者,春节后就扩大牛棚,今年要养上10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