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爱汇聚灾区

2010-02-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侯昭? 姚晓丹 我有话说
汶川国殇,大悲无言;灾后重建,大爱无形。近日来到陕南灾区采访重建工作,日日夜夜,我们都被一种神奇的精神所感动着。

坚强――赶紧先帮更需要的人

王华平的家在略阳郊外的一处山坳里,门前的菜地像一颗明珠镶在那条通往邻县的马路上,一块刻着“光荣军属”的红色门牌在新房外墙的雪白

瓷砖上分外引人注目。王华平一家四口本来住在半山腰一间20多平方米的土房里,厨房和卫生间就在屋前屋后搭建的木棚子里,孩子住在土房里隔出的一间阁楼,上下两层层高都不到1.5米,进出屋子都得猫着腰。二里外的山脚下的菜地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2008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菜农王华平全家陷入了困境。房子当时就塌了,全部家当都被埋在里面。他们从废墟中扒出了被子和一个幸存的铁锅,用几根树枝一支,靠着菜地里的菜叶,顽强地生活下来。当解放军战士扛着救灾物资赶到他们家时,他们只要了一顶帐篷,其他都没要。“这么大的地震,山里好多房子都倒了,你们跑也跑不过来,我们这里还能坚持,你们赶紧先去帮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在记者的要求下,王华平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王华平一家在帐篷里住了一年多,后来政府补贴两万元,加上自己借了一些钱,在山脚下盖起了四室两厅、一百多平方米的小楼,并且将菜地也开到了自家门前。在她和丈夫的要求下,小儿子被送去参军。王华平说得好:“我的名字叫王华平,我就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平平安安的。”

自立――再也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

家住略阳县菜籽坝廉租房小区3号楼6单元101的杜正荣,原先是略阳县农业机械厂的普通职工。1974年厂子倒闭后,一直没找到固定工作,一家三口挤在县城一间私人搭建的十平方米的棚子里,每月租金120元。平日里两口子起早贪黑卖早点,一个月能赚一二百元,再加上每个月200元的失业救助,勉强维持生活。

地震后,杜正荣的家成了危房,用于制作早点的饼铛、火炉都被损坏,只好在河边搭了一个帐篷,靠政府发放的救济食品度日。菜籽坝廉租房小区建成后,他们家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每个月租金只需要85元。搬家那天居委会又送来崭新的长虹21英寸彩电、几床被子、生活用品和300元的慰问金。杜正荣两口子经过商量,决定用这300元购买了电饼铛和电磁炉及一些制作早点的原料,重操旧业,并决心不再向政府申请灾后救济。

“拿到新房钥匙那天,我们特别激动,房子很好,而且便宜,放在以前我们连租金都交不起。感谢政府,我们再也不能给政府增加负担,自力更生能养活自己。”杜正荣说,以前他们两口子和十几岁的女儿挤在一起,上个厕所要跑老远,做饭还要把炉子和锅碗盆勺灶都搬到棚子外面,很不方便。现在女儿有了独立的房间,家里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去年9月,女儿又考取了汉中商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家人的最大希望。

感恩――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

横现河镇中心小学四(1)班王云燕今年还不到12岁,她对记者说,她想快点长大,好去当志愿者。原来,王云燕本来家住在山里一间土制的房子里,地震时墙体严重开裂,房子摇摇欲倾,全家人只好在大树底下搭了个棚子住着。是天津来的志愿者,上山搜索零散的村民时,找到了他们。志愿者叔叔阿姨们冒着房屋随时倒塌的危险,帮他们把生活用品抢了出来,还给他们搭建了临时板房,帮他们搬了家。

学校复课以后,王云燕听老师说学校也是天津援建的,而且志愿者还和老师们一起,把学校布置得比以前更漂亮了。“志愿者叔叔阿姨都非常有爱心,我害怕时,一个阿姨陪我唱歌,一个叔叔还不停地给我讲笑话。他们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以前上什么课都在一个教室里,现在音乐课有了音乐教室,美术课有了美术教室,体育课有了塑胶操场,我们还可以去泥艺室玩泥巴,以前想都不敢想。”王云燕说:“我和一个叔叔说,要跟他们去当志愿者,他说我现在太小了。所以我想快点长大,以后也去做一个志愿者,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互助――谁需要就给谁纳

略阳县徐家坪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张桂兰,今年78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她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戴着老花镜,坐在床沿上一针一线纳鞋垫。记者好奇地问:“大娘,您纳那么多鞋垫,穿得完吗?”张桂兰连连摆手,“不,不是给我自己纳的,谁需要就给谁纳。”

原来,张桂兰以前一个人住在郊外一间房子里,地震后房子没法住下去了。政府说要把孤寡老人统一接到新建的敬老院。在敬老院修建过程中,张桂兰每天都从板房走到工地上去看看,看到建筑工人很辛苦,每天都加班加点到深夜,工房外面晾着一双双散发着汗味的破鞋垫。张桂兰想到自己会纳鞋垫,于是就问村委会要了一些布料和针线,有空就纳,纳好了就送到工地上,给那些建设敬老院的小伙子穿。

新的敬老院建好之后,张桂兰在一楼有了一间窗明几净、干爽透亮的宿舍。“建设敬老院的小伙子们虽然走了,但是我这习惯就是改不过来,有时间如果不去纳鞋垫,就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反正每个人都要用鞋垫,我纳好了就送给其他人。”张桂兰说。

一个个小事串到一起,就成了大事;一次次感动汇聚到一处,就成了大爱。“记住”是记者的责任。灾区有大爱,国家有大爱,中华民族有大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任何困难在这份大爱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